用溆浦“口音”书写家山王跃文:从未丢失对人间热切的爱|封面专访(3)

2023-06-08 来源:飞速影视
封面新闻:对乡村社会的感受,不同的人是不同的,比较复杂,一言难尽。不同时代的乡村,不同地理方位的乡村,都各有不同。你用一部长篇小说表达出了你对1927年到1949年之间,湖南乡土故里的感情。你觉得你们那里的乡土对于整个中国来说,它的个性和共性分别是什么?
王跃文:我写《家山》时,通过阅读史料和相关研究专著,有意观察和了解过东北、西北、西南、华南等各地乡村旧时代的情况,包括经济、民生、风俗、大事件等等,总的感觉是过去中国的乡村中也有非常恒稳的东西,即传统文化教化和滋养着各方百姓;同时,过去中国的乡村又相当脆弱,尤其进入民国乱世,内政腐败,外敌入侵,灾害频发,乡村越来越积弱积贫。比方《家山》里的乡村沙湾,尽管乡风民俗总体良好,但遇到战争、苛捐杂税、大洪灾,各种人间悲剧就可能发生。所以,我小说时写到的乡村对那个时代的中国乡村有某种概括性和代表性。
封面新闻:现在春节你会回乡吗?对现在当下的乡村社会是怎样的感受?
王跃文:我现在过春节多选择回到故乡,一则是陪伴老人,二则也是眷恋家山。我很享受在乡村过春节,尽管如今乡村的年味同往年比也大有不同。生活是往前走的,有些丢失的东西虽然可惜,但未必是需要找回来的。每代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没人可以规定他们。比如,我小时候除夕夜一家人必须围坐在火塘前守岁辞年,说着一年来的不易,祈愿来年事事吉祥。长辈勉励后辈,后辈祝福长辈。现在,很少看到一家人除夕夜坐在一起守岁辞年了,不同年龄的人有不同的过年习惯,这也正常。但是,家人间相互的爱和关怀,却不能因过年习惯的改变而改变。现在农村经济面貌变化很大,家家户户都修了新房子。我的老家完全不是过去乡村的样子,很像小集镇了。乡村文明程度越来越高,乡村人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法律意识、审美水平、眼界视野等等,都大大进步了。同时,优良的乡村传统仍要继承,比如邻里间的信任与互助、宗亲共同体意识、仁德尚义的风范效应等等。
封面新闻:在《家山》这个小说里,除了能看到乡村反射出来的家国历史,生动的人物形象,还能看出乡村社会里的重情的人际往来、生活逻辑、法则,特别是与自然四时八节相互呼应的健康生活。这一点反倒是城市里失落的东西。你对小说中人物过的生活,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王跃文:旧时代乡村生活是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中国哲学的人间样本。人们日常起居、春种秋收、婚丧嫁娶、年节往来,都应时应年应景。就连小孩子的游戏都是分季节的,春天放风筝,春风浩荡中纸鸢冲天;夏天捉蝉,顽童在这个季节随处可寻到蜘蛛网制作捕蝉器具;秋天打陀螺,这个季节才有棉花树杆皮子做鞭子;冬天踩高跷,冬雨里踩着高跷出行好玩又实用。我写扬卿在家孝养父母,创办小学,主修水库,他是留日博士,一脑子科学思维,但他仍按乡间民俗过着日常生活。过年时,他焚香祭祖、虔诚辞年、放鞭炮祈新年,一应如仪,毫不马虎。一则是他以顺为孝,一则是他对生活的诗意选择。正像他的老父亲逸公老儿对孙子说的,人过日子不要凡事都问科学。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