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对章太炎学识的取舍(21)

2023-07-21 来源:飞速影视
不过,鲁迅对于太炎的行迹的看法多是印象式的,有些地方并不准确。其实晚年的太炎先生依然有着政治情怀。1932年,他与熊希龄、章士钊等人通电当局,要求抗日,后去北平见张学良等人,希望与日本抗争到底。1933年,太炎先生在无锡国学专修学校作《国学之统宗》讲演,说:“今欲改良社会,不宜单讲理学,坐而言,要在起而能行。”[45]1935年底,学生到南京请愿,主张一致对外抗日,停止内战,章太炎派人到现场慰问学生。其言论之激烈,不亚于鲁迅。鲁迅对此知之甚少,而被一些学术文章所诱导,做出简单化判断。比如章太炎那时候在《大公报》刊文《论读经有利而无弊》,其实并非官方思路,而是提倡气节与爱国精神。同时期写的那篇《儒家之利弊》,对于传统儒学所作分析,也算客观,且深含思想的锐气。对比鲁迅与太炎那时候的思想,其实并不都是冲突的地方,有些言论,思路是一致的。
但这些,鲁迅见之不多,他与周作人对于章太炎的隔膜,也与彼此的处境不同有关。他们的同门许寿裳、朱希祖对于老师的看法,反而比周氏兄弟更为客观。

鲁迅对章太炎学识的取舍


姚奠中、董国炎:《章太炎学术年谱》,山西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从晚清的排满运动,到民国期间与国民党的斗争,中国历史进入一个复杂的时期。鲁迅的思想恰是复杂环境下的复杂心境的反映。而章太炎遗产对于他而言是一种重要的资源。周氏兄弟与章太炎渐行渐远,其实是彼此寻路的目标不同所致。章太炎追求的是民族自立,恢复旧文明最为灿烂的一面。周氏兄弟是要吸纳域外文明的人道主义与个人主义传统。他们以翻译为主业,思想与域外学术有互动的可能。而章太炎后来的思想,还在晚清的语境中黏滞。这种不同,使现代人文主义出现了岔路。章太炎的遗产也分化成多种形态留在后人的思想里。黄侃、朱希祖、钱玄同在学术中延续着章氏的精神,而周氏兄弟则在新文学创作里发扬了章氏的文明批评的思想。他们把知识用于现实的批判之途,从现实感出发去发现古人,都在大的现实语境里。而太炎先生其他弟子做的是类似古典学研究,和现实文化的距离显而易见。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