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当代视觉小说的美剧问题(4)

2023-08-02 来源:飞速影视
《火线》的创剧人大卫·西蒙是记者出身,他为《火线》营造了粗粝的真实感,像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一样,剧中用了非职业演员、大量的黑人演员和俚语,放弃了观众习惯的宽画幅比例,采用了4:3画幅等等,可以说,《火线》兼容了戏剧、新闻、电影等多种文体。
大卫·西蒙反思了美国的新闻生产机制,剧中,像狄更斯那样以小说的写法虚构的新闻更容易获得普利策新闻奖,哪怕这则新闻是凭空杜撰。这与《火线》的创作形成对照的镜像,《火线》虽求真实,但对狄更斯的情节剧模式得心应手的运用恰恰是其富有戏剧性的原因。《火线》还将狄更斯的小说传统与当下生活勾连起来,如大毒枭艾万和贝尔本是发小,最后却因为人生理想的分歧难以见容于彼此,先后命丧黄泉,让人唏嘘;第四季中几个小孩截然不同的命运对位则与《雾都孤儿》和《远大前程》相合。恰恰是大卫·西蒙对新闻、电视剧、小说等文体的熟稔和自体反思,使得《火线》的写实风格,在通过大量的反讽笔触和情节剧的模式下,以虚构的方式还原了一个真实缜密的情境。
值得一提的是,美剧是向死而生的艺术,但凡经典的美剧,都有震撼人心的死亡场景,如《权力的游戏》中著名的血色婚礼和紫色婚礼,《国土安全》中的主人公布罗迪被吊死,《黑道家族》中的托尼被仇杀,《大西洋帝国》中的汤普森被枪杀,《绝命毒师》中的沃尔特身患不治之症……每一次死亡都让人揪心。《火线》也不例外,但其处理死亡的方式却别具一格,主人公这一活人为自己办的亦庄亦谐的葬礼让人印象深刻。每一部美剧中陪伴多年的角色突然死掉,对追剧者的影响都是巨大的,这让笔者想起哈罗德·布鲁姆所说的:“深入研读经典不会使人变好或变坏,也不会使公民变得更有用或更有害。心灵的自我对话本质上不是一种社会现实。西方经典的全部意义在于使人善用自己的孤独,这一孤独的最终形式是一个人和自己死亡的相遇。”使人善于运用自己的孤独,可能也是美剧最深的魅力。
欢迎关注同名微信公号:媒介之变(mediachanged),转载须经授权。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