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笛:在成都古城发现平民历史的连续性

2023-09-10 来源:飞速影视
1898年,《渝报》上刊登了一篇名为《马尼爱游成都记》的文字,其中记录了一名法国人来到成都城内看到的景象:“甚为宽阔,夹衢另筑两途,以便行人;如沪上之大马路然。各铺装饰华丽,有绸缎店、首饰铺、兑汇庄、瓷器及古董等铺,此真意外之大观”。20世纪初,威廉·埃德加·盖尔更是在一本专著中,直接将“成都”按照字义翻译为“A Perfect Capital”,一座完美的府城。
这些历史描写中的光景,似乎与这座城市现在的面貌别无二致。今天的成都是全国数一数二的旅游城市,大熊猫和火锅,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游客纷至沓来。当然,如今人们提起成都,一定也必提拍照打卡的胜地宽窄巷子。不过,在成都出生的历史学者王笛眼中,宽窄巷子最有魅力的地方或许并不是那些最新兴建的景点,而是儿时记忆中那间街角的小茶铺。
2003年,王笛来到宽窄巷子,给那里的一些小茶铺拍下了照片。这基本是他成都茶馆研究的最后一趟行程,此前,长期身处海外的他曾数度返回故乡,考察各处的茶楼。他的考察成果,即是如今在中外学界都颇有影响力的《茶馆》。这本书是国内外有志于从事城市史、微观史研究的学者、学生们的必读书。

王笛:在成都古城发现平民历史的连续性


王笛,澳门大学历史系教授。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微观历史的研究,往往具有某些见微知著的特征。今年,著名历史学者卡洛·金斯堡的《奶酪与蛆虫》引进国内,受到读者的热捧。这本微观史的经典就通过一位16世纪欧洲磨坊主的经历,揭示了当时人们脑中的宗教观念图景。而在《茶馆》中,王笛试图呈现的图景,可以说是历史上成都的日常生活气质。
吃茶可谓是成都文化最典型的代表,而茶馆本身堪称一个微缩版的成都,其中折射出不少地方文化的特征。比如,与巴黎、爱丁堡等城市普遍遵循“垂直发展”的规律不同,历史上成都街头的建筑往往呈水平方向铺展,这使得小店铺、居民区距离较近,为发达的街头商贩文化提供了便利。小商贩和店铺的聚集,为茶馆的繁盛提供了配套的服务和往来不绝的人流,这都使得在20世纪初,成都几乎是国内拥有茶馆最多的城市。
在王笛记录的历史中,坐在茶馆里的人也有着浓厚的地方特色。由于贴近街头,茶馆中可谓“云集三教九流”,除了老成都固定来吃茶,还有赶来谋生、在城里漂泊的外省人常来这里休息。还有一类人会不时地在桌上摆起“茶碗阵”,懂行的人会知道那是成都当地的哥老会组织“袍哥”的接头暗号。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这个地方秘密组织虽然与许多历史上的帮派一样与种种暴力行为难脱干系,但却也承担了维持地方秩序的职责,他们常常以茶馆为据点碰面,甚至很多茶馆的老板都是“袍哥”。袍哥们常用“吃讲茶”的方式了断民间纠纷,这几乎成了一段历史时期内,成都地方社会民事调解的特有形式。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