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陵明臣下(36)

2023-10-27 来源:飞速影视
所以 ,高拱把海瑞调离了应天巡抚 ,调到了南京户部的闲职上 。 海瑞在隆庆五年( 1571 )辞职,回到了海南老家。 话说在严嵩跌倒时,海瑞曾奉旨来到严嵩故乡探察时,并在严妻老家防里村写下这幅对联 “北来见懿 昭聆眼闲看门上莠,南行怀召杜芳心犹恋县前花 ”,有人说这幅对联指严嵩的文采文接南北,笔者认为这 幅指出严嵩倒台根本原因,在明朝科举最为兴盛莫过于姑苏,江浙和江右,江右以庐陵最盛,但是严嵩自身并未把自己纳入到庐陵士子团体,他还和姑苏,江浙士子关系变的对立,在南北士子矛盾激化的明朝,他不但没有调和南北士子矛盾,他还一度选择吸收北方士子,对抗和他矛盾南方士子,最后万安朱衡举荐的海瑞和他曾经培养徐阶纷纷给他补刀,留下一个千古奸臣的恶名。 《道南源委》是朱衡奉旨编写的,不是个人留给后人的作品,朱衡姓朱没有任何证据证明他是朱熹后 人。
明代理学,自中期王学兴起以来,其学风为之一变,由原来尊信朱学转向崇尚王学。思想界 “厌常喜 新”的学术风气,而他所说的 “常”和“新”,实际上是指两种理学思想。所谓 “新”,是指王守仁 “唱 其新说 ”之“新”,即王守仁的心学,所谓 “常”,是指与王学相对立的朱学。因为自明初确立朱学的统 治以来,朱学已经成为科举士子皆学、皆知,必学、必知的 “常说 ”了。这种 “常说 ”与“新说 "的对立 , 以及 “天下之士,厌常喜新 ”的学术风气,正好反映了这一时期 “风会之变 ”的历史事实,即明代理学由 前期的尊朱向崇王转变的现实。然而,理学风气的转向并没有改变朱学作为官方统治思想的地位。这不仅表现在朱学传注仍然是封建国家科举取士的经典依据,而且还表现在官方的学术史研究中仍然以弘扬程朱理学为旨归。嘉靖年间,朝廷命官朱衡所编纂的《道南源委》一书,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道南源委 》 的成书 《道南源委》一书系明朱衡所编。 按朱衡于嘉靖十一年 (1532) 中进士 ,旋,历知尤溪 、婺源 ,迁刑部主事 ,历郎中 ,“出为福建提学副 使” (《明史》本纪 )。“视学闽中 ” ,是指他 “出为福建捉学副使 ”一事。此后,他累官山东布政使 ,
嘉靖三十九年 ,“进 右副都御史 ,巡抚其地 ”。可见 ,他“视学闽中 ”当在嘉靖十一年以后而累官山东布 政使之前 。这正是王学风靡天下 ,广为盛行之时 ,而朱衡却于此时以朝廷提学副使的身份 ,“视学闽中 ”。 “道南 ”一语 ,是程颗对其门人杨时南归时的临别赞语 ;“道南原委者 , 取程子送龟山宫 “吾道南矣 ” 之义 。据说 ,杨时 (1053-1135 ,字中立 ,成语程门立雪的主人公 ,号龟山 ,北宋福建将乐人 )曾于神宗熙 宁九年 (1076) 由福建赴河南颖昌 ,“以师礼谒见程明道 ”,“明道甚喜 ,每言日 :‘杨君最会得容易 。’及 归,送之出门,谓坐客日 :‘吾道南矣 !’ 杨时本为程门高弟,程颢的得意门人;所谓 “吾道南矣 ”,意即 伊格之学因杨时返闽而在南方有了传人。因此,朱衡《道南源委》一书,顾名思义,就是专门记述伊洛之学在闽中的传衍以及闽学自宋及明的渊源流变的情况。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