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辩证法的“绝望之路”(4)
2023-10-27 来源:飞速影视
《精神现象学》1807年初版的书封。
黑格尔对逻辑学的这种可能遭遇当然是不满意的。他力图使得自己的哲学体系成为“无前提的”(presuppositionless),而这就要求对日常的、非辩证的意识展开一系列“内在批判”,表明后者从自身的前提出发就必定走向自我矛盾,最终将辩证的思维确立为唯一自洽的思维方式。《精神现象学》正是为了内在批判的任务而引入的“导论”:它并非要从正面简述在正式的体系中即将出现的观点,而是要从反面说明非辩证的思维方式如何总是通往“绝望”(despair)。
在这个意义上,《精神现象学》的路径是一条“绝望之路”或“否定之路”(via negativa);它令片面的立场彼此冲突、消解,从而在原本互相割裂的普遍性与个别性之间逐步引入中介性的环节,引导最“天真”的日常意识成长为自我意识、理性、精神、直至“绝对知识”(absolute knowledge)。只有最后这种形态才能恰切地展开《逻辑学》的反思。
因此,斯特恩总结说,《精神现象学》有两个基本任务,一是“动机性的”(motivational),即使得我们明白为什么要像他在《逻辑学》中一样,对范畴进行反思;二是“教育法的”(pedagogic),即使得日常意识不再将非此即彼的知性区分当作绝对的真理,而逐渐习惯思辨地思考。因此,我们在《精神现象学》里往往找不到黑格尔对自己的哲学体系的正面论述,却能够找到他对历史上其它立场的批评性讨论。与此同时,这些讨论又不是为了表明那些立场完全是错误的,而是要揭示出它们是片面的,能够以变形的、中介了的方式被纳入辩证的体系之中。
黑格尔画像。德国油画家Jakob Schlesinger作于1831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