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秀坤评《海贝与贝币》|以贝币为中心的全球史(2)

2023-10-27 来源:飞速影视
印度尼西亚巴图岛出产的货贝(黄宝螺)《海贝与贝币》的写作目标,作者自述,是“试图对从考古时期到20世纪初期的亚非欧大陆内外的贝币做一番全球性的考察”,“一一考察印度、中国、东南亚、西非以及太平洋诸岛和北美的海贝与贝币”,“解释长时段、跨地区的经济和文化联系、网络及互动”。通览全书,《海贝与贝币》实际上主要刻画的是一个以马尔代夫出产的货贝为中心的“贝币世界”,地理空间涉及到印度、东南亚、中国、欧洲、西非、太平洋群岛、北美。作者用了十分之七的篇幅(全书总共十章),详细分析这一“贝币世界”在不同时空中的伸缩变化。马尔代夫的货贝进入南亚之后变成贝币,始于公元四世纪(这大概跟普通人“古已有之”的想象大相径庭),起点在印度东北部的孟加拉地区,随后延伸到印度北部、西部的部分地区。向东,贝币进入东南亚,从下缅甸的滨海地区到今天的泰国,又继续北上,到达中国的云南(九世纪),在这里使用的时间长达七八百年。
大约从十一世纪初开始,马尔代夫的货贝在直线距离七千公里之外的西非,以尼日尔河为中心,开拓了“贝币世界”的一块飞地。
以十六世纪为界,这个“贝币世界”的历史分为前后两个阶段。此前,它的中心在孟加拉地区,从此地辐射周边。此后,欧洲人的殖民扩张,迅速改变了游戏规则。葡萄牙人、荷兰人、英国人相继闯入印度洋,占据了货币的源头——马尔代夫,货贝跟棉布、枪支等其他商品一起,被他们用来在西非购买黑奴,再贩运到美洲。西非取代了孟加拉,成为“贝币世界”供需网络的中心。作为贸易网络的重要一环,在大西洋另一边的美洲也吸纳了部分货贝。于是,这一来自印度洋的海洋生物真正实现了全球性的旅行。十八世纪是罪恶的海贝-黑奴贸易最为兴盛的时期,丹麦人、德国人、法国人也参与到竞争之中。到十九世纪初,由于欧洲各国相继禁止奴隶贸易,流入西非的货贝骤然跌落。不过,欧洲商人很快又在西非找到了黑奴的替代物——棕榈油,海贝贸易重新兴起。
十九世纪是“贝币世界”最后的繁荣时期。马尔代夫的货贝供应已经无法满足这个跨越三个大洋的贸易网络的巨大需求,欧洲商人转向东南亚,寻找新的货贝来源,苏禄海周边的菲律宾、新加坡等地被卷入其中。十九世纪中叶,产自印度洋西侧东非海岸的环纹货贝,作为马尔代夫货贝的替代品,被德国人和法国人大量输入西非。超额的海贝流入之后,最终在十九世纪末导致了西非贝币体系的崩溃。
在印度、东南亚、以及中国的云南,“贝币世界”的退缩过程各有地方特性。在印度,英国殖民统治者虽然不喜欢贝币,但是最初采取了承认和接受的实用主义态度,从1781年开始引入铜币,之后逐步用铜币取代了海贝,导致十九世纪贝币在印度持续贬值,渐渐退出历史舞台。在东南亚,贝币的使用地区主要是邻近孟加拉的中南半岛西部,贝币和金银一起构成双重货贝制度,最终持续到十九世纪中叶。在中国的云南,由于海贝贸易中心转向西非引起的连锁反应,贝币的使用在十七世纪初已经出现明显衰减,加之晚明税收的白银货币化,以及明末清初大量铸造铜钱,贝币受到极大冲击,整体上到十七世纪中叶便消亡了,尽管此后作为小额零钱仍然继续存在了一个多世纪。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