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脉赓续③|余华:提笔,回家(12)

2023-10-27 来源:飞速影视
最为人们念念不忘的,余华常销不衰的作品《活着》,一个小说已经高度概括,高度抽象化,中国过去六十年所发生的一切灾难,都一一发生在福贵和他的家人身上。《活着》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日常生活,它体现了余华所说的“集中”,因而,《活着》成为经过了三十年时间考验的文学经典。余华冷静地讲述的,是一个中国人活着的故事。《活着》可能发生在南方,也可以发生在北方。无论是福贵还是家珍,陪伴福贵的老牛还是撑死苦根的豆子,可能是北方的,也可能是南方的。小说的发生地在哪里,似乎已经不重要。《活着》可能发生在中国的任何一个地方,它超越了地域,成为对生命的,对人性的,对时代的拷问。
但我们依然在《活着》中找到了跟余华童年生活的某种对应,他在自己的随笔集《没有一种生活是可惜的》中这样回忆了自己的童年——
“我的父母上班去后,就把我和哥哥锁在屋中,我们就经常扑在窗口,看着外面的景色。我们住的胡同底,其实就是乡间了,我们长时间地看着在田里耕作的农民,他们的孩子提着割草篮子在田埂上晃来晃去。到了傍晚,农民们收工时的情景是一天中最有意思的,先是一个人站在田埂上喊叫:‘收工啦!’然后在田里的人陆续走了上去,走上田埂以后,另外一些人也喊叫起收工的话,一般都是女人在喊叫。在一声起来、一声落下的喊叫里,我和哥哥看着他们扛着锄头,挑着空担子三三两两地走在田埂上。接下去女人的声音开始喊叫起她们的孩子了,那些提着篮子的孩子在田埂上跑了起来,我们经常看到中间有一两个孩子因为跑得太快而摔倒在地。”
《活着》中的生活场景,就这样一一打开。

文脉赓续③|余华:提笔,回家


余华曾经在这里读书。照片来源:海盐发布。
今年4月,余华有了一个新的角色:故乡海盐县的文化大使。
“如今虽然我人离开了海盐,但我的写作不会离开那里。我在海盐生活了差不多有三十年,我熟悉那里的一切,在我成长的时候,我也看到了街道的成长,河流的成长。那里的每个角落我都能在脑子里找到,那里的方言在我自言自语时会脱口而出。我过去的灵感都来自那里,今后的灵感也会从那里产生。”余华说。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