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脉赓续③|余华:提笔,回家(9)
2023-10-27 来源:飞速影视
余华还说了一个故事。“我到县文化馆工作,曾去杭州参加一个文学笔会。期间,去看望黄源老先生,当时年近八十的黄老先生知道他家乡海盐出了一个写小说的年轻作家后,曾给我来过一封信,对我进行了一番鼓励,并要我去杭州时别忘了去看望他。”
这位黄源先生,是余华的老乡,也是海盐人,他曾是鲁迅先生的弟子,志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起,就追随鲁迅、茅盾先生,活跃于“左翼”文坛,是鲁迅先生的学生和亲密战友。他还曾经是浙江省文联和浙协的名誉主席,在上世纪80年代,他已经离休,还如此爱才,给后生小子的余华写信鼓励,可见当时浙江文坛的一种生态。
像很多作家那样,后来的余华走向了更广阔的天地,走向了世界的四面八方,有了更多地域的生活经验,但他笔下的创造之物,依然会在青年时代之前的这个生活现场作为写作的主场。
余华,也是如此。
余华曾说,“我的每一次写作,都让我回到南方”。
余华在《收获》上发表《活着》的那一年,是1992年。当时他还在浙江。《活着》之前的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在细雨中呼喊》等,都是在故乡完成的。1992年,他还受聘为浙江文学院合同制作家。
疫情三年,余华回过一次海盐,还未能回到杭州,基本上是在京城,读书工作写作。
若要追溯来处,余华也曾是一名江南小镇青年。
余华当过五年牙医的海盐县武原镇卫生院。照片来源:海盐发布。
余华是1995年开始创作长篇小说《兄弟》的上下部的,那一年,他45岁正当年。那时候已经从南方去了京城生少,1995年,中国社会也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时代走上了加速发展的快车道。《兄弟》 上下两部的完成,前后跨越了十年,或许作家的眼睛也看不懂眼前发生的一切,在勃勃的生机与混乱中,一时不知如果来言说世事沧桑。但作为一名作家,身在其中,余华有话要说。
余华的小说场景,依然延续着“江南惯性”。余华在小说《兄弟》的上下部中,跨越了从文革到改开的两个时代,小说中,展示了我们熟悉的江南小镇的景象,刘镇的电影院、刘镇的街道等各个场地,都在上演着时代变迁中一幕幕喜剧、闹剧和荒诞剧。中国人正从一个物质严重匮乏的年代,走到了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人们对物质和金钱的欲望变得难以遏制,江南小镇也在这时代的裹挟之中,上演着人心和欲望的悲喜剧。在《兄弟》下半部中,江南小镇也成为时代的欲望现场。刘镇上最豪华的餐馆、最气派的澡堂、最大的购物广场,都是经商发迹了的李光头开的,这位商人,几乎是将刘镇群众“从吃到穿、从住到用、从生到死,提供了一条龙服务”。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