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脉赓续③|余华:提笔,回家(7)
2023-10-27 来源:飞速影视
”以自己的笔纪录、再现、以文学构建这巨变中国的百年史,对余华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诱惑,同样又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或许,还有舍我其谁的使命感。
书写的年代越久远,越难抵达。历史烟尘里的人物们,成为了时间深处的静止之物,不像火热生动的当下,音容笑貌,衣着言语,触手可及。作家和我们同样地在一个地方生活着,说着同样的语言,接受着类似的媒介信息,对余华来说,写作要揽起这100年“一网打尽”,最大的难点又在哪里?
余华说,“从叙述的角度,困难的应该是如何把握对话,对于那个时代的物质环境我不陌生,我小时候的环境差不多就是那样,中国城镇面貌的巨变是从九十年代开始的,风土人情和生活习惯也是我熟悉的,这是我们的传统,服装不一样,交通工具不一样,这个容易,查一下资料,看一些图片就知道了。但是对话,从前那个时代的人,100年前的人,他们怎么说话是个难题,为此我重读了一部分现代文学作品中的对话,鲁迅、茅盾和巴金他们作品中的对话,只读对话部分,不读描述部分,对我有帮助,我发现只要更换一些词汇,他们笔下的对话就可以变成今天的对话,我的写作因此自由了,我不用去把鲁迅他们的那些特定词汇找回来,烘托旧时代氛围的方法有不少,在叙述里可以轻松做到,无需僵化的模仿,我只要保证不让有今天时代感的词汇进入对话就可以。”
记者问了余华一个问题。在文学之路上已经行进了近40年了,作为中国1980年代先锋文学的代表作家,如今人到中年,他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式伦理是否有了重新的思考和认识?“先锋作家”余华是否依然存在?对此,余华表达了他自己对先锋的态度。
现实一种。
“先锋与传统的关系,这两者不是对立的,先锋性也好,或者说是现代性也好,最后都是传统的一部分,先锋性、现代性只是传统自我更新时的一系列活动,活动结束之后就是传统了,卡夫卡、毕加索、巴托克,他们现在都是传统的一部分。”余华说。
如今回望,余华又如何向今天20多岁的新生代们解释80年代呢?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