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脉赓续③|余华:提笔,回家(3)

2023-10-27 来源:飞速影视
余华记忆中,家就在医院边上,他和哥哥经常在后半夜被家属失去亲人的哭声吵醒。家里没有卫生间,他们上的公厕就在医院太平间边上。
海盐的夏天特别热,父母亲都是医生的小余华,曾在太平间睡过午觉,因为在酷热的海盐夏天,那里特别凉快,特别干净。
“最干净的地方是太平间,而不是五星级宾馆。我根本不相信有鬼。”
或许这童年和少年时期的特别的经历,造就了日后余华多部小说中那种又残酷又冷静的叙事笔调,那种直面生和死的从容。而江南的细雨、潮湿和风土人情,也在余华的小说中埋下了一种人情温柔的底色。
小学时在海盐县向阳小学,中学在海盐中学,1977年,恢复高考了,余华去参加高考,但没有考上。1978年,他又考了一次,还是没考上大学,他就去海盐县武原镇卫生院当了牙医。当时他的很多同学,有些去了工厂,有些干了别的,医生也当时算一个不错的职业了。
“命运的安排让我去做了牙医,这个我最不喜欢的工作,冥冥中也促成我投向文学的怀抱。”
他工作的那个牙科诊所,就在小镇中心。“当时有一种很惆怅的感觉,我的一生就这么度过了吗?”余华思考自己的未来。
当时,他羡慕的是海盐县文化馆的工作。为了能得到这样一份工作,余华开始尝试写起了小说,给全国各地的文学杂志投稿,跟那个时代很多后来成名的作家一样,余华也是饱受了退稿信折磨的那一个文学青年。收邮递员送来的退稿信成了家常便饭。
他的第一次发表是在出生之地杭州的文学刊物《西湖》杂志,时间是1983年1月,他发表了短篇小说《第一宿舍》。也可以说,杭州,是余华文学启程的第一站。
之后,是上海,是北京。
1983年,23岁。余华第一次去北京,是去改稿,是站着乘火车到达的。如今,从故乡到北方,他定居京城,京城成了他呆了三十年的地方,除了写作,他在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就职。
余华的父亲是山东人,他的基因中,本来就融合了南与北。
无疑,江南故乡是余华一部又一部作品的灵感源泉。他有一部多年之后仍然被不断提及的短篇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现实中,余华在1993年去往京城之前,曾在杭州、海盐、嘉兴三个江南地域生活过。
“我小时候,我们从海盐坐汽车到杭州,从杭州坐火车到绍兴外公外婆家过春节。”
杭州是余华成长时想往的城市,他儿时的家离花港观鱼不远,后来才知道,他家曾拥有灵隐路11号别墅中的一个房间。少年时,他想象自己如果还在杭州,会在街头和一群少年一起练武术,后来他父亲就跟他开玩笑说,如果你当时一直呆在杭州,说不定和你哥哥都成了小流氓。后来余华成了一名作家,他父亲说,如果不在海盐,不当牙医,你一直在杭州,你能成为作家吗。余华大笑。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