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柯萍教授丨单导联可穿戴心电设备在房颤中的应用
2023-12-21 来源:飞速影视
导语
心房颤动(房颤)是21 世纪心血管领域亟需攻克的两大堡垒之一,影响着全球超过4300万人。房颤是脑卒中等血栓栓塞事件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房颤的早期筛查对于改善预后尤为重要。传统的Holter检测方法具有“检测时未发病、发病时未检测”的局限性,有研究提示如能提升筛查技术的精度,房颤患病率预计还将上升2.3倍。近年来兴起的可穿戴设备具有无创检测、性能稳定、安全可靠等诸多优点,在健康监测、疾病治疗、远程管理等领域逐步得到应用,对于房颤筛查与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在近期的学术会议上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陈柯萍教授分享了单导联可穿戴心电设备在房颤中的应用。
一、房颤危害极大,积极筛查监测很有必要
1.房颤是影响人类健康的重要问题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人群总的患病率高达2%-4%,其发病率与患病率均随着年龄增长而升高,全球房颤患者数量约有4300万,并呈逐年增加的趋势。房颤轻则没有任何症状,重则可能导致脑卒中、血栓栓塞、心力衰竭、甚至死亡。给个人、家庭、社会都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因此我们应当正确认识房颤、治疗房颤,将房颤的危害降到最低。
规范抗凝可以显著减少卒中风险,房颤抗凝荟萃分析显示,华法林相较抗血小板药物,降低卒中相对风险36%,严重出血事件发生率每年仅≤0.3%。
2.无症状房颤不容忽视
一项全球房颤抗凝注册研究GARFIELD-AF研究结果显示:无症状组和有症状组,全因死亡率、非出血性卒中/系统性栓塞、大出血等主要不良事件无明显差异。抗凝治疗可减少无症状组、有症状组的全因死亡率及卒中风险。该研究提示无症状房颤与有症状房颤的预后相同,并且对OACS的反应相似。积极筛查并早期治疗房颤,尤为重要。
3.房颤现有筛查及监测手段
常规手段:心电图、24小时Holter、7天Holter、30天Holter、院内心电监护。
其他手段:脉搏测量、RR间期监测、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CIEDs)包括起搏器、ICD、ICM等。
新的手段:智能可穿戴设备包括手持电极、智能手表、手环、贴片等。
二、可穿戴心电监测设备
定义:可穿戴心电监测技术本质上是基于移动设备所实现的连续心电监测方案。
组成部分:可穿戴式传感器 网络和通信接口 远程云分析平台。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