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逐、苦难与地表想象:《流浪地球》的三重生命(6)

2024-01-13 来源:飞速影视
《流浪地球》的世界既是未来世界,也是古典世界。它的时空在未来,而人们的生存状态和生存方式,则在某种程度上回到了与苦难并生的古典世界。而惨烈的牺牲和死亡,是古典主义文艺作品中无法回避的元素。摩西的《出埃及记》充满了杀戮和死亡;克里斯汀 道杰雷导演的《圣女贞德》里充满着“不公正”的死亡;历史剧《都铎王朝》里充满着战争、囚禁、宫廷政变和热死病带来的恐慌和死亡。古典主义描摹的死亡和牺牲,并非意味着漠视生命个体,它反而让我们这些当代的人,更深刻地思考个体自由的价值获得个体自由的方式。
1960年代之后的美国作家、编剧和导演,对欧洲海盗开启的第一个全球化时代所在的中世纪,很多西方知识分子的孓遗是如何在修道院的羊皮纸堆和文盲的包围中度过余生,是缺乏同理心的,但出生在1963年的中国河南的科幻作家刘慈欣,对饥馑、动乱和苦难的记忆,为他具有古典主义悲剧色彩的科幻小说创作和改变的电影,奠定了这样一种基调,一种科幻小说通常难以具备的悲壮和苦难的基调。
刘慈欣非常欣赏电影《2001太空漫游》,这是一部好莱坞在1968年制作的科幻电影,而那个时候的科幻电影,是保留了某些古典主义的悲壮色彩的。在《2001太空漫游里》,奔往木星(居然也是木星)调查黑石板讯号终点的大卫 鲍曼和法兰克 普尔,决定摆脱人工智能机器人HAL(非常像《流浪地球》里的Moss)的控制,试图关闭它的主机,但被HAL发现并先发制人,杀害了三名休眠的宇航员,制造了宇航船故障并导致法兰克 普尔缺氧死亡。幸存者鲍曼战胜了HAL,抵达了木星,然而被传送到了异度世界,极速地衰老,在死亡之前它看到了巨大的第四块黑石板,而它也漂浮在宇宙中凝望着无穷的星星。这同样是一个充满了死亡、牺牲和无力感的悲壮科幻故事,也是好莱坞当代科幻电影工业诞生前的另一种古典主义形态。

放逐、苦难与地表想象:《流浪地球》的三重生命


《2001太空漫游》,是一部与《流浪地球》基调类似的悲壮的科技故事回到《流浪地球》。它真的漠视个体生命的意义么?上尉王伟为什么会为了在拯救任务中发挥不了多少作用的中二少女韩朵朵而死?它真的只宣扬了“集体主义”么?没有咋咋呼呼的中二青年极客李一一(电影里我最喜欢的角色),空间站怎么和地面救援队一起冲走强大的木星?只是,它们都被苦难和牺牲遮蔽了罢了。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