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盐:千年瑰宝,更添新滋味(2)

2024-01-13 来源:飞速影视
兴化百姓起先利用海潮出没的滩涂作为制盐池,铺以瓦片,纳入海水,借助阳光晒蒸成卤水,逐步凝出盐粒,此法工效明显,产盐量大增,兴化盐业遂成规模,供销全省。宋景炎元年(1276年),莆田设立了第一个盐场——涵江上里场,为莆田盐场的前身。
到明代,兴化百姓又发明了“邱盘晒盐法”。据《兴化府志》记载,邱盘就是在地面上有序平整出众多格子,“铺以断瓷,分为畦塍……遇烈日,一人之力可晒盐二百斤”。此法以碎瓷片垫底,提高了盐的洁净度,又充分利用日晒,使制盐成本进一步降低。
再后来,人们濒海筑堤,挖沟储水,谓之圩,圩内依地势叠土作埂,分为坎与埕,称为盐埕。遇晴日,车水入埕制卤,卤咸戽入坎内,浓缩结晶成盐。随着不断总结、创新,莆田人民的制盐工艺日渐精进,逐步形成一套科学的操作法则。
守法正源 深醇如故
从东峤镇出发,穿越弯曲的乡间小道,10分钟便可抵莆田盐场。驻足旷野之上,洁白风机扇叶摇曳,万亩盐田纵横铺展,远山烟岚缭绕,色如墨玉。
在这里,来自台湾海峡的深层洁净海水经过一道道蒸发池,接受风吹日晒,经由蒸发制卤,直至饱和析出结晶,得到雪白的海盐。
“莆盐制作工艺繁复,生产仍使用‘七步走水’等古法技艺,让海水层层筛滤、蒸发,生产过程无添加,完整保留了盐本身完整的晶体结构和营养成分。”莆田盐场党委委员、副场长吴文新说,如果将海盐放大端详,可以看到颗颗都是饱满的正六面体晶体,晶莹剔透,足见其品质。
凡产莆盐,须经过灌池、动卤、旋盐、扒盐、赶混、淋卤、集坨等工序,道道均为人工制作,不含任何添加,因而莆田盐以“颗粒均匀,色泽洁白,松脆易溶,天然健康,口感咸鲜”等特征久负盛名。其中,贡晶盐、福晶盐等7个产品达到绿色食品A级标准,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优质“天日盐”出口韩国,用于制作泡菜等,被韩国民众称为“福盐”。
莆田盐也受到广大莆籍华侨、海外消费者的热捧,特别是东南亚莆籍或闽籍华侨。吃到家乡盐,便知家乡味,有的餐馆酒楼专门采购莆盐作为调味盐。“莆田盐仍然保留了最传统的制作技艺,带着厚重的历史气息、浓浓的莆仙风味。而‘莆田餐厅’推出的莆田菜,主要以沿海特色小海鲜为主,少不了莆盐的加持,二者相得益彰,更加凸显出海鲜本身的鲜甜醇香。”因为思念家乡味道,2000年,莆田籍华侨方志忠在新加坡开起了第一家莆田餐厅,随着莆仙味道的风靡,目前莆田餐厅在全球已有97家门店。“莆盐是餐厅不可或缺的‘乡愁味道’,更是广大莆籍华侨魂牵梦萦的家乡味和舌尖上的心灵寄托。”方志忠说。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