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盐:千年瑰宝,更添新滋味(3)

2024-01-13 来源:飞速影视
吴文新告诉记者,整个制盐过程最重要的步骤是“晒”,食盐在晒制过程需要全程人工干预,否则沉淀后的晶体会过大,盐工每天都要对盐坎里的卤水进行旋动,才能使海盐慢慢结晶形成细小的颗粒。
岁月荏苒,坚守传统的莆田盐场犹如被遗忘在时光沙洲里。为了避免杂质与污染,盐工扒盐、集坨时使用的竹制盐耙,依旧是最原始的“手作品”,一根细长的竹竿、两块薄木片钉上橡胶条子,就是盐工们最趁手的作业工具,轻便又环保。
“莆盐之所以在全国范围内都有其独特地位,主要是在于其完全摒弃了大规模、粗放式的生产方式。受天气影响,莆盐生产周期短、灵活性强,多以‘小坨淋卤’的精细化作业为主,不需要破碎、洗涤,这也造就了莆盐独有的细腻、松脆的优良品质。”天津科技大学化工学院党委委员、教授周桓说。
去年,莆田盐场申报的“福建海盐传统晒制技艺”被省政府确定为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项目的非遗传承人林国华,正是莆田盐场七工区主任。林国华说,自记事起,家中的祖辈便忙碌于海盐生产制作。
如今,林国华的儿子也在莆田盐场工作,闲暇时,父携子踏上田埂,讲解传授海盐晒制技艺,感悟先人的制盐智慧。
“露天作业苦,收入低,全年365日‘看天吃饭’,已经没有年轻人愿意来了,盐场的职工整体都以中老年为主。”林国华说,千年技艺需要传承下去,如果有年轻人愿意接触、学习传统制盐技艺,他定倾其所学传授。
以文塑旅 融合发展
近年来,莆田盐场凭借多张媲美青海茶卡盐湖的摄影作品走红网络,固液并存的卤水滩宛如一面面镜子,两岸青山清晰地投射在被暮光染红的水面,成了一片瑰丽的“天空之镜”,美轮美奂,引人入胜。除了是我省最大的海盐生产基地,莆田盐场还是“全国摄影创作基地”“福建省旅游观光工厂”。
“它有山水林田湖草沙组成的多样地理形态、古朴自然而又壮观俊丽的生态风光,将盐田的资源禀赋转换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动能,潜力巨大。”据莆田盐场党委书记、场长曾铁雄介绍,盐田保护区共有1020万平方米,当下,正围绕“一环五园区、一站一故事、一站一主题”,逐步在万亩盐田上筑起以盐文化为主题的工业旅游区——
占地2000平方米的四合院旧仓库,如今是带起研学热的莆盐文化园。“这里原先堆满了从盐场上淘汰下来的老物件,包括脚踏风车、水车等。”曾铁雄告诉记者,“它们是了解制盐历史的微缩窗口,经过一番修整,真实还原了海盐晒制全流程,配合其他4个展厅,全方位对外展示莆盐历史文化。”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