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超评《古人之夜》|那些熟悉又陌生的夜晚(2)

2024-06-16 来源:飞速影视
读罢掩卷,不但会默默打消“古人夜生活单调”之类的杞人忧天式的误解,还会生发出“今人的夜生活毫无灵魂”的喟叹。
照明与夜间景观
现代人总会臆想,古人因照明条件所限,日落而息,夜间生活必定会贫乏单调,但古人的夜生活,远比我们想象得丰富。比如罗马人夜生活的多姿多彩,从其对睡眠所做的分期就可看出来。在罗马及欧洲历史上,曾普遍流行两段睡眠法,夜幕降临即开始入睡,在午夜时分又起床,进行交谈、写作、家务、性爱等,然后再次入睡。罗马人的“初次睡眠”(primus somnus)在文献中多有记载,如奥维德的《变形记》写道:“夜晚来临,她的胆量因黑暗而变大,初次安静(prima quiesaderat)开始了,当睡眠涌上了被日常忧虑所累的心头,父母的卧室也安静了下来。”这种把夜晚分两半的作息,恐怕是比现代人熬夜的恶习更为科学和健康一些。
之所以今人一厢情愿地认为古人的夜晚单调乏味,主要原因是认为古人没有便利的照明条件和足够的照明效果。确实,尽管在照明技术和效果上,古人有所不逮,但祖先们对人造光技术的探索从很早就开始了。最早人为用火的证据在一百八十万年前,而最早可控的人为用火痕迹可追溯到五十万年前。火对早期人类最关键的作用是用以加工食物,但亦提供了可资利用的人造光源([英]安德鲁·C.斯科特著,张弓、李伟彬译:《燃烧的星球:火的自然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3年)。旧石器时代人类的照明方式主要有三种:石灯、火把、火堆或篝火。不可否认的是,古人的夜间照明效果是有限的。有学者利用原始的技术和方法还原了维京人所使用的石灯,以鱼肝油作燃料,以干羊胡子草和亚麻作灯芯,其光亮在七至九流明之间,而一个十五瓦的荧光灯发出的光为八百流明(326-330页),古人在夜间利用灯光只能做一些不那么精细的工作,就如在十三世纪一本法国的行业手册中,就明确禁止金银匠在夜间工作,因为“夜晚的光线过于昏暗,他们很难准确无误地完成工作”([美]简·
布罗克斯著,蒋怡颖译:《追光者:人造光的进化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3年,20页)。在后来,人们追求人造光的努力一直在持续着。罗马人制作出世界上最早的蜂蜡蜡烛,后来逐渐把从动物或植物中榨取或提炼的脂肪作为燃料,燃料增多,照明效果也逐渐好转(《追光者:人造光的进化史》,7-22页)。对一些基本的活动而言,古代所创造的这些光源是足够的,限制古代夜间照明效果的原因,与其说是技术,倒不如说是成本太高,一般普通人难以承受燃料昂贵的费用。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