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音乐专著带你重新审视20世纪历史(4)
2024-06-16 来源:飞速影视
罗斯试图触达的读者,不是古典音乐的狂热听众,而是对此一无所知的人。所以,他不展示古典音乐的高贵与精英的刻板印象,反之与之开战,让读者明白所面对的东西不过是另一些人的日常,是关于音乐和文化以及时代的鲜活感受。
另一方面,罗斯呈现音乐史的方式具备美的正义性。
两个人刚听完某部交响乐的首演,离开音乐厅时争执起来。每个人都是乐评人,对所听到的音乐作品都有自己的看法。其中一个人说:「那是一首很好的作品」,另一个人争锋相对:「恐怕那是垃圾」。那么问题来了,究竟什么是解决分歧的真正依据。
对于这场讨论,最不济的回应便是「音乐的一切都只关乎个人品味。」如果这种说法是正确的,那么音乐就失去了讨论的必要。诚如康德所言,如果每个人都有不同于他人的品味,那么实际上就在说世上没有任何品味。
音乐定然存在评判的标准,只不过不那么具象。
柏拉图就认为音乐所要达成的是绝对的美与对。因此理想国(不是出版本书的那个)中禁止一切悲伤和舒缓的音乐,弦乐和长笛不得入内,以防没有男子气概的声音出现。
在拉斐尔的《雅典学派》中,柏拉图是透视点之一,被研究哲学、诗歌、音乐、神学的学者们环绕绝对的音乐观塑造了绝对的听众。中世纪的音乐被用作神性的规整美的产物。这种观点习以为常,让人们误以为音乐有其目的。音乐审美成为律法般的存在,最终让人哭笑不得——比如列宁的社会主义艺术服务观和斯大林对它的血腥实践。
也许思考这个问题的正确方式,不是音乐的目的,也不是具体的技术细节。想象一下,依靠某种颜色和图形的大小来比较画的好坏,通过作者使用钢笔和键盘的熟悉度来思忖某部小说的质量,诸如此类的事情多荒诞。
自然,思考某个旋律的复杂度以及固定的和弦如何排布,以此评价音乐,从大脑接受的角度来看,是相当滑稽的。
康德提供了一种解释。必然有超然的超越性的美,人类智力的每一次活动都在向它进发。尽管体验到的愉悦是主观的,但客观的超然的美意味着所有人都能从中获得满足。这是个超验的概念,它本身并不存在,一如数学里的虚数,却让平等地讨论包括音乐在内的一切艺术活动成为可能。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