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自觉的历史︱君往何处:马克思徘徊在维多利亚时代的伦敦(8)

2024-06-16 来源:飞速影视
迪恩街28号的房东、意大利厨子约翰·马兰哥,对大胡子租客充满好奇。他早出晚归,腋下总夹着个笔记本,写了些啥?大胡子有时说出的话,在厨子的字典里纯属不着边际。有一次,应该是1851年5月底,厨子赶时髦去海德公园看世界博览会。他带回了一份印刷品,水晶宫的图案上压着激动人心的广告词:工业让世界相连。未曾想,宣传资料落在马克思手里,大胡子冷冷丢下一句:商品拜物教的自我迷恋,谁来关心人呢?
马克思的话,对马兰哥来说肯定是超纲的。大胡子考虑的问题有点大,他要揭示资本主义生产中物与物关系之外的另一重奥义,人与人的关系。几位够分量的同道才懂得他研究的价值,譬如拉萨尔和恩格斯。马克思要写一部经济学著作,一部足以改变世界的经济学著作,恩格斯总不忘敦促他赶快完成的著作——《资本论》。
大英博物馆里所做的准备,就是为了《资本论》。不过,马克思并没立刻动笔。一方面是《纽约每日论坛报》的专栏和其他几本小体量作品分散了他的精力,另一方面是他想把该领域的重要著作都通读一遍。

不自觉的历史︱君往何处:马克思徘徊在维多利亚时代的伦敦


《资本论》第一卷《资本论》着手写作的时间是1857年8月。那时,马克思一家已经搬到了格拉夫顿排屋9号,大英博物馆新建的园顶阅览室已经落成。位于大英博物馆中庭的圆顶阅览室,它的第一张草图出自安东尼奧·帕尼奇之手。而圆形阅览室名扬天下,则是因为我们的导师卡尔·马克思,帕尼奇发放阅览证的那个人。马克思曾长期在此阅读、写作,他习惯于在离所需参考书不远的L、M、N、O、P排,挑一把椅子坐下,但并不拥有固定座位。马克思日常的行为习惯,后来被缔造为一个神话。这个神话,成为社会主义国家访客们寻根的由头。1984年12月,时任苏共二号人物的戈尔巴乔夫访英。期间,他参观了圆顶阅览室,在虚拟的“马克思专座”旁感叹:一切始于斯。在这次访问中,戈尔巴乔夫第一次阐述了他的“新思维”。
而今的圆顶阅览室,是大英博物馆的一个游览景点。室内有一块题为“阅览室与革命”的看板,看板上写道:“这间阅览室以及在它之前的建筑,为众多的政治流亡者和学生提供了避难所和精神的源泉。”大英博物馆阅览室是马克思的避难所,他是避难所里最勤奋的读者。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