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沫特莱:用毕生谱写中国战歌|不远万里:国际友人与20世纪中国1(14)

2024-06-16 来源:飞速影视

史沫特莱:用毕生谱写中国战歌|不远万里:国际友人与20世纪中国1


1939年8月,史沫特莱(左二)在新四军军部驻地安徽省泾县云岭

史沫特莱:用毕生谱写中国战歌|不远万里:国际友人与20世纪中国1


《中国的战歌》中译本
七、最后一幕:永远的中国人民之友
史沫特莱在雅都的平静生活结束于1944年10月。当时,罗斯福召回了中缅印战区司令官史迪威,这一决策把史沫特莱卷进了一场有关美国对华政策的辩论风暴中。
1944年9月,日本在中国大规模挺进,迫使战区司令史迪威下令从桂林的主要基地撤出。蒋介石仍然执行“不抵抗”政策,史迪威认为蒋介石的重庆政府腐败无能,向罗斯福总统要求获得对中国国共两党军队的直接指挥权。史迪威与蒋介石陷入权力之争。面对蒋介石辞去总司令和主席之职的威胁,罗斯福于10月底决定撤销史迪威中缅印战区司令官的职务并派帕特里克 · 赫尔利(Patrick Hurley)担任新的驻华大使。从意识形态上说,赫尔利更同情国民党政府。新闻界对史迪威被免职一事产生了观点上的明显分歧,史沫特莱放弃了原先的统一战线立场,表达了对蒋介石政府的强烈抨击。她从10月到12月陆续在报纸发文,呼吁国民党解除对共产党的封锁,谴责国民党政府的内阁改组毫无意义,并称史迪威的去职不是蒋介石的胜利,而是日本人的胜利。1945年初,史沫特莱在“美国城镇会见”广播节目上与昔日好友周以德、林语堂等人展开了激烈辩论,甚至几乎“与林语堂打了起来”。
这一事件也标志着“中国通”之间政治立场分裂的加剧。1945年9月,一场关于美国对华政策未来方向的圆桌会议在芝加哥举行,这次会议带来的社会效应相较史沫特莱与周以德、林语堂的辩论更为广泛。参会者包括各种政治立场的人士,而其中那些曾坚定地与史沫特莱走在一起,而今立场剧变的老朋友们更让她感受到了深深的“被出卖”:J. B.鲍威尔专门为会议写了一篇攻击中国共产党的论文,声称国民党“在一切地方都得到绝大多数中国人的效忠”;周以德则在文章中断言共产党曾拒绝将军队交由美国人指挥,而蒋介石则一贯对美国忠诚,美国人将受惠于蒋介石的忠诚,因为他是皈依基督的信徒。会议结束后,史沫特莱在一封写给友人的信中,充满遗憾地写道:“无论如何,我们已不再是朋友,我们成了仇敌。”在必须选择立场的关口前,史沫特莱和她的朋友们实行了一次“信仰的跳跃”,在冷战政治的战场上,旧日的情谊终于落幕,他们转身走向了不一样的道路。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