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诗歌拒绝成为点缀,他们有了一张张不同却又内在一致的脸(5)
2024-06-16 来源:飞速影视
卸下一切的他在纽约成为诗人。他改变了节奏和音色,扩大自己的乐谱,激动着、撕裂着、渗透着、重组着,贴近机器的呼吸摩天大楼的巨大气息和淹没大街的人群的困惑。我不是一个人,不是诗人,也不是一片叶子,他宣称,我是受伤的脉搏,从另一侧探测事物。
1932年7月10日,一个古老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他带领一个大众巡回剧团前往乡村,从一个村庄到另一个村庄,他们演出塞万提斯的幕间剧或洛佩·德·维加《羊泉村》(Fuente ovejuna)的革命性版本。这就是著名的“巴拉卡”,这辆大篷车想要带来好运,慰藉心灵,转变意识,为我们的喜悦或高尚的失眠敲响警钟。
与所有思想顽固的人不同,这个难忘的、应该留存在人们的记忆里的“巴拉卡”,超越了谋杀和死亡,永远打开了通往他的路。
05
“我不会死去。在这充溢着
火山的一天,我向着人群、向着生活
出发……
1972年,当他开始撰写回忆录的时候,他正处于荣誉的顶峰:一年前,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回到智利以后,人们在圣地亚哥国家体育场为他举行庆典,向他表示敬意。
他为这部尚未完成的著作取名为《我承认我曾历经沧桑》,但坦言说出这么一件显而易见的事,有一丝作弄人的狡黠。
事实上,诗人坦言说出的一切并没有表面看来那么平淡无奇,因为它试图解释生活的真相、生活曾经是什么,以及对于一个言行始终一致的诗人来说,生活意味着什么。
在六十八岁的年纪,他深知他的生命之路留下了多么复杂的轨迹,在这条道路上,他的人生似乎受到一个残酷的节拍器的摆布,时而好到极点,时而又坏到极点。
“我的诗歌不可能对外面的世界关上大门。”他后来说道。正是从这里开始,政治,即便是断断续续的,也将成为他的人生和诗歌的一部分。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