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京辉推出“全球最大规模浸没式戏剧”,《偷心成都》能否成功“偷心”?(4)
2024-06-16 来源:飞速影视
此刻再回头去看孟京辉的浸没式戏剧试水之作,其中的“致敬”之意就很明显了。在接受界面文化采访时,一位在纽约看过四遍《不眠之夜》、又在北京看了《死水边的美人鱼》的观众对后者的评价非常简单:“内容和孟京辉其他剧目主题没差太多,(形式)抄袭《不眠之夜》。”四年后,孟京辉再度推出浸没式戏剧作品,令人不免好奇《成都偷心》将呈现出怎样的新意和巧思。
《成都偷心》发布会现场 图片来源:官方提供浸没式戏剧规模越大越好吗?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或许首先要搞清楚另一个问题:浸没式戏剧的先锋性在哪里?
以《不眠之夜》等Punchdrunk出品的浸没式戏剧为例,它们都以“神秘”这一概念为核心,让观众切身体会戏剧张力:“我们让观众感觉到他们是那个空间中最重要的人,正在做一些不该做的事,而且越是参与其中发现的秘密也就越多。紧张感在这个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
进入《不眠之夜》的剧场——McKinnon酒店,观众仿佛霎时踏入1930年代的平行时空,遇到的表演者是在那个时代有着丰富生活细节的个体。故事如现实般展开,观众也如同在生活中那样只能在匆匆偶遇中一瞥他人的生活片段,而他人的故事亦在同一时间的不同地点上演。即使观众的体验是片段式的,每一个《不眠之夜》的角色都有着逻辑缜密的个人故事,以及包含着开头、高潮和结尾的故事弧线。
戏剧新媒体“空间戏剧”刊文指出,《不眠之夜》的设定可以从德国著名剧场学家汉斯·蒂斯·雷曼(Hans-Thies Lehmann)于1999年发表的《后戏剧剧场》一书中找到根源。雷曼用“后戏剧剧场”这一概念解释了1970年代之后的剧院创新变革。具体而言,剧场越来越从戏剧(drama)属性(以戏剧冲突为艺术核心,注重剧本)转向剧场(theater)属性(以演员和观众共处的现场性、共时性为艺术核心)。因此,正如我们在《不眠之夜》中所看到的,舞台的去中心化和剧本的消解同时发生,观众和表演者的关系被重构——观众不再是被动的旁观者,在为他们打造的庞大而真实的戏剧世界中,观众随着自己的步调自由地穿梭在剧情中,选择自己的所到之处和所见之景,获得独一无二的观剧体验。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