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汉初政治史与政治制度史研究动态(13)
2024-06-16 来源:飞速影视
3.关于惠帝、吕后时期以降的政治演进 关于刘邦驾崩、吕后临朝称制以后的政治史,郭茵注意到《史记》对吕氏伏诛(诸吕之乱)的虚构性,并对之进行了综合性的分析。首先,关于吕后的权力基础,她指出楚汉相争时期其兄吕泽曾救刘邦之危,吕泽在高祖时期的政界保持着很大的影响力,刘邦也不能无视之。在刘邦外出镇压诸侯王叛乱期间,吕后与萧何一起掌握全局,而吕氏正是凭借吕泽的功绩和吕后的人脉才得以保持其政权。她还立足于吕后驾崩之后吕产、吕禄掌握南北军的相关先行研究并对之做了进一步探讨,指出南北军是与中尉、卫尉、郎中令等分别开来的部队,吕后通过上将军(大将军)的任命权来掌握卫尉和南北军。而关于当时中央官的人事,刘邦实行军功、行政能力优先的人事政策,与之相反,吕后必须防止当初对自己抱有不满的功臣(怏怏派)的反抗,注意使权力不集中于特定人物身上,惠帝驾崩后吕氏又不得不将权力集中于自身,这招致以“怏怏派”为中心的功臣们的反抗并最终被其诛灭。
基于以上认识,她还对“诸吕之乱”中刘氏、功臣、吕氏的动向做了具体而详尽的分析。虽然主导诛灭吕氏的陈平、周勃等功臣以除掉吕氏为目的,但协助他们的刘章、刘兴居从一开始就企图拥立其兄齐王刘襄为帝,而齐王兄弟觊觎皇位的潜在背景是,其父刘肥本就是刘邦庶长子。“诸吕之乱”的实际情况是齐王兄弟和功臣们的政变,《史记》中将吕氏作为“乱”而进行描述是文帝以后的皇帝捏造历史的结果。如前所述,关于吕氏专权的问题,美川修一、薄井俊二、李开元等人早已有过详细的讨论,而在这些讨论的基础上,对当时的政治史做细密的考察,否定《史记》中吕氏发起“乱”的记载,这是郭茵之说的最大特征。郭茵自己也提到,如果“诸吕之乱”实际上是政变的话,那么高祖、惠帝、吕后时期与文帝时期之间就有了政治史上的严重断层。如此一来,文帝以后的各种事件也应该有必要重新解释。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郭茵的观点应该是今后西汉政治史研究中决不能无视的成果。
关于惠帝、吕后时期吕后实行的以分封列侯为中心的对功臣、诸侯王的怀柔政策,邉見統也有所研究。先行研究多将惠帝、吕后时期实行的列侯分封视为高祖时期论功行赏的延长,邉見对此展开了批判,主张还应该立足于当时的政治背景来讨论其封侯的目的。基于此,他首先指出,惠帝刚即位时进行的封侯是为了防止功臣的不满和巩固惠帝的地位,而后实行的封侯是为了获得齐、长沙两国的支持。而吕后时期封侯的主要对象是吕氏及其同党,另一方面,为了让优待吕氏的政策变得正当,她也对功臣进行了封侯,而废黜少帝时还对诸侯王国丞相进行封侯以图维持政局的稳定。不过,吕后驾崩前夕的封侯过分优待吕氏,因而招致功臣的不满以至诛杀吕氏。郭茵也曾指出吕后专权之际,曾试图怀柔功臣和诸侯王,邉見的上述结论则从列侯分封的角度补证了这一观点。 楯身智志以淮南王国的政治定位为中心探讨了文帝时期的情况。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