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根,但我流动”:爱尔兰大饥荒时期的海上移民
2024-06-16 来源:飞速影视
“他站在房屋门口
像是风中一尊衣衫褴褛的雕像
十月的风把腐烂的床垫吹得吱吱作响
床柱倒塌
没有希望
没有欲望
饥饿的魔鬼
尖叫着泥土的天启
在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角落”
这是爱尔兰诗人帕特里克·卡瓦纳(Patrick Kavanagh)的长诗《大饥荒》(The Great Hunger)的结尾。在诗人笔下,帕特里克·马圭尔(Patrick Maguire),这一在物质与精神上都无比贫穷的农民的悲惨境遇是爱尔兰全国性悲剧的缩影。“马圭尔”作为一种隐喻,象征着1845-1852年爱尔兰大饥荒时期大多数爱尔兰农民的境况。陆地上发生的灾难并不是爱尔兰大饥荒的全部,随之而来的大规模移民潮,构成了如今爱尔兰民族全球大流散叙事的主体。整个大饥荒时期,有大约一百万爱尔兰人死于这场灾难,更有超过二百万的爱尔兰人选择移民,从此背井离乡,前往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地谋求生存。乘船跨越海洋,是所有移民的必经之旅。
《棺材船:爱尔兰大饥荒时期海上的生与死》
奇安·麦克马洪(Cian T. McMahon)的《棺材船:爱尔兰大饥荒时期海上的生与死》(The Coffin Ship: Life and Death at Sea during the Great Irish Famine)试图利用爱尔兰移民在海上航行旅程中的日记和彼此之间相互交流的信件,将爱尔兰人的跨海移民经历从被忽视的历史中发掘出来。麦克马洪从移民本身的视角出发,还原了爱尔兰人准备移民资金或船票、前往港口登船、海上生活、面对死亡、抵达新世界的移民全过程。作者认为移民作为一种救济方式,重塑了爱尔兰人的生活与共同体意识。
棺材船:认识爱尔兰移民的主体性
“统舱,是一个长长的房间,从主甲板的舱口进入,是普通移民在整个航行过程中食宿的地方。移民们的铺盖放在双层甲板舱的木架上,木架沿着统舱的墙体搭建,按照6英尺乘6英尺的大小分割成舱位,每个舱位住有4人,甚至更多”(11页)。这是19世纪帆船内部空间布局的基本特征。爱尔兰移民乘坐船只住宿环境的拥挤与恶劣,加上人们对移民航行中高死亡率的恐惧,使这些满载移民跨越海洋的船有了一个特殊的名字:棺材船。1852年爱尔兰地方报纸上刊登的一封信中,乘客表达了对此的真实感受:“舱位内有两个箱子,箱子里面叫铺位,不过说它们是棺材倒更贴切,因为你经常会想到自己死在海上的结局”(119页)。实际上,“棺材船”这一词汇虽来源于移民们所乘坐的船,但其在大饥荒时期却鲜有人提及。“棺材船”更多地成为了后来爱尔兰民族主义者反抗英国政府时所使用的“武器”,暗示着英国政府对爱尔兰的暴政(4页)。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