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根,但我流动”:爱尔兰大饥荒时期的海上移民(3)

2024-06-16 来源:飞速影视
衣服也是移民必备的生活用品。衣服不只影响移民在船上的舒适程度,更影响着其他人对移民的看法:肮脏、破旧的衣服象征着移民贫困的处境,同时会使目的地的官员与居民把移民与传染病联系起来,登陆时穿着干净的衣服则会让他们稍显体面。
预付船票会替在农村生活的爱尔兰人省下很多精力,他们大部分都是农民或劳工,对国际海运的规则并不熟悉。船舶运行有着严格的时间表,移民需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准时到达出发的港口。移民从家乡到港口的交通运输体系也在这几年中逐渐完善,移民的交通需求使得出行方式发生了变化,铁路网的扩展对移民出行的影响尤为重要。1845年爱尔兰岛上还只有3条加在一起不到70英里的铁路线在运营,到1850年铁路线的总长度就发展到了400英里。1853年贝尔法斯特到都柏林的铁路线通车,标志着遍布全岛的铁路网已经贯通成型。铁路交通的速度和便利使得乘坐火车成为爱尔兰人远距离旅行的最佳交通方式。当然,火车票并不是所有移民都能负担得起的,传统的出行方式还包括马车、运河。虽然客流不可避免地向铁路转移,但与火车的竞争使得马车、运河运营商在提高速度的同时降低价格。
马车是将村庄与城市相连的基本交通方式。大饥荒时期流行的马车被称为“比安科尼车”,得名于它的设计者——意大利移民卡罗·比安科尼(Carlo Bianconi)。1848年,比安科尼本人宣称“其运输范围扩展到爱尔兰全境,比安科尼车1小时走8-9英里,每名乘客每英里平均收费1.25便士”(76页)。到19世纪50年代初“这种廉价、组织得当、用马牵引的运输工具使爱尔兰境内的交通运输与早些年相比更加便宜和便利”(75页)。运河是无力购买火车票却又想省时的移民的出行首选。“19世纪20年代,香农河到都柏林的运河航程70英里,用时18小时”(78页)。到19世纪30年代,快船(fly boats)的普及提高了马拉驳船在运河上的航行速度,减少了航行时间;而付不起快船费用的乘客,仍可以选择乘坐较慢的旧式夜船(night boats)。
极端贫穷的移民也会采取沿着运河两岸步行的方式前往出发地。
预付船票背面的建议有时会详细地指导移民从家前往港口的行程规划。规划中也体现出人际关系网络的作用,赞助人会建议移民写信给某人或者在途经地寻找特定的朋友,让他们提供帮助。在路上,一张热情、值得信任的脸庞会让移民感到心安,同时降低他们无法准时到达目的地的风险。在这一过程中,爱尔兰人之间的人际关系纽带得到强化。虽然建议不可能面面俱到,但至少会告知移民应到达港口的最晚时间以及提醒移民保管好自己的船票,这是他们登船的唯一凭证。移民成功到达港口后,接下来便是等待起航。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