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晚清留美幼童谈起:中国科研队伍的现代化(9)

2024-06-16 来源:飞速影视
一般来说,博士毕业后,往往需经过(博士后、)助理教授、副教授,通过层层考核,考核过关,才能升为教授。但在一众80后科学家中,归国人才的晋升途径尤为明显,也不乏博士后出站、回国任教即被国内高校聘为教授的青年学者。单就2021年科学探索奖的获奖人选来看,我们就发现了不下10位高校科研者是海外学成归来便被委以重任,其中年轻的是前沿交叉领域获奖者刘庄,2007年斯坦福大学博士后出站,一回国就被苏州大学聘为了教授,当时年仅27岁。
一方面,年轻的精英人才竞争激烈容易被定义为“内卷”;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国家的发展必然带来整体科研人员的学历提升,不为年龄论、为有科研才能的年轻人提供符合个人水平的晋升途径,也是大势所趋。
科学探索奖的评选强调,在同等条件下,更年轻的学者胜出。面向45岁以下青年科学家的奖励项目,从短期意义上看,可以鼓励人到中年、生活依然充满不确定性(科研停滞、与家人常年分离、资金短缺等等)的学者坚持做研究,解决经济上的后顾之忧。但长远来看,锁定年轻科学家的评选标准,更大的意义是使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掌握话语权,激励更年轻一代的科学家从职业规划的角度看待科研。
激励更年轻的一代追求科研梦想,成为时代所趋。除了面向中青年科学家的民间奖项,面向硕博生的企业奖励也越来越多。单单计算机科学领域,就有腾讯犀牛鸟计划、百度奖学金、微软学者奖、字节奖学计划、华为“天才少年”等等。
在世俗的说法中,40岁指向“中年危机”,成为年轻人规划职业的重要考量。在大多数情况下,后浪规避“中年危机”的方式是尽早解决物质忧虑,或选择收入稳定的“铁饭碗”。让更多的年轻人选择科研,正是要从职业规划的角度,让科研人员拿到对等的报酬与待遇,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科学家不应有40岁危机,因为40岁正是他们的研究厚积薄发之时。
三、女性:不再只是“母亲”
如果说科学人才组成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原动力,那么女性科学家则象征了中国现代化的深入。女性从厨房走向实验室,本就是一部现代史。
仔细留意,一百五十年前的那120名被给予“成为现代化人才”的留美幼童中,没有一位女童。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女性长达四千多年低下的社会地位竟在150年间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甚至在以男性为主导的科学领域崭露头角,根源还要追溯到工业革命的爆发:
18世纪末,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爆发,蒸汽机出现,工厂形成,由于劳动力短缺,大量女性从主要承担相夫教子的家庭生活中脱离,进入棉纺织厂工作、赚取薪水收入,女工成为女性大规模参与社会生活的第一个工种。尽管女工处于社会底层,但这是女性迈向现代生活的第一步。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