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烬》|从四个角度解析一曲为已逝帝国黄金时代唱出的挽歌(7)
2024-06-16 来源:飞速影视
就在马洛伊离世那年的秋天,东欧剧变,柏林墙倒塌,匈牙利也发生了体制改革,苏联从匈牙利彻底撤军。他自由的梦实现了,但遗憾的是,马洛伊未等到祖国自由,他太老了,太孤独了。
有灵魂的人是孤独的,
他们被迫钻进各地的茔窟,
就像在中世纪怀揣密文、到处藏身的僧侣们躲避征服者的迫害那样。
重新被发现:二十世纪文学大师被重新排序
重新发现马洛伊,就像在阁楼上发现一幅古老的大师画作。
——《星期日电讯报》
2.精巧的叙事结构,令人欲罢不能
《烛烬》之所以成为经典,除了其深刻的思想性、特点鲜明的语言风格等原因,在我看来,其独具特色的叙事结构精彩也极具魅力,让读者不由自主地深陷其中。
(1)极具张力的解谜结构小说开篇,一封来信开启了退休将军亨利克73年的回忆。小说用了三分之一的篇幅,回忆了亨利克和好朋友康拉德的友谊,这两个出身、性格迥然不同的孩子,在他们上军校的第一天,10岁开始,就成为好朋友,形影不离。他们的友谊是如此密不可分,以至于最早被同学们笑话为同性恋,称为"亨利克两口子",但是大家并不再嘲讽这种关系。“在他俩的关系里,有着某种柔情、严肃、无条件和悲剧性,这种友谊的光芒让嘲讽者缴械。”
然而,在一次打猎时,康拉德却对不知情的将军举起了枪口,第二天便不辞而别,整整四十一年的时间音讯全无。将军在这四十一年里,每天都在内心推演往事,寻求事实表象之下隐藏的真相。而这个真相,只有康拉德知晓。
于是, 四十一年后的这次重逢,实际上是受害者与背叛者的再见,同时也是审判者与被审判者的对峙。那么,谜底会被揭开吗?读者的心就这样揪着,直到蜡烛燃尽的一刻。
(2)两种截然相反的气息,形成叙事结构中的一对矛盾,纠缠不休。《烛烬》中的故事发生在上世纪40年代,二战还没有结束,匈牙利还在纳粹的铁蹄之下。提前退休的将军亨利克与世隔绝地生活在一个像唐顿庄园那样的城堡里,将自己与世界完全隔绝开来。家里不装电话,没有收音机,不接待客人,和外界没有信件往来。庄园中有过去的辉煌,但现在却像一个坟墓一样冷寂,充满衰老的陈旧气息。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