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火烽烟中的湘西——论《白祭坛》的书写模式及其他(5)

2024-06-17 来源:飞速影视
较之沈从文笔下的纯美,多了一点民族与时代的色调,给人另一种耳目一新之感。3,幸福的湘西。新中国建立以后,人民当家作主,湘西经济、交通大发展,人们生活幸福,精神愉快,由衷感谢共产党,感谢领袖毛泽东。改革开放以来,各项建设突飞猛进,湘西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苗族诗人石太瑞敏锐地感受到时代的风潮,应和着人民的心声:“颂歌对着北京唱”,“木叶向着北京吹”。《恋歌四重唱》,《唱给故乡》,《苗岭天桥》等无数优美抒情短章的问世,石太瑞成了苗族诗人和新中国民族诗人的代表。4,诗性的湘西。在老一辈作家的启发下,有感于湘西人性的美好,自然风光与民族风情的美丽,生于斯、长于斯的湘西本土青年作家、诗人、散文家,以彭学明《我的湘西》《湘西女人》《娘》等作品为代表,将身边的人事,经美好心灵的过滤,集民族性、地方性、时代性、诗性于一体,歌颂了诗意盎然的新湘西。
彭学明笔下,湘西的“一曲流水,就是一只长袖,飞着深宫欲海,民间哀情,古典的浪花,新鲜的笑脸,千回百转,常转常新。”(《流水》)湘西凤凰的“楼亭阁榭,九曲回廊,那四合的庭院,凌空的戏台,”都会让人想起“美好的境界”和“人生的况味”,(《永远的凤凰》)。湘西的女人,是“一支含羞的歌子,于烟雨蒙蒙中顶笠而来,眸光粼粼,笑靥蜜蜜,滚动着玲珑剔透的荷珠。”(《画春光》)“不管风怎么吹,日怎么晒,雨怎么淋,活怎么磨,湘西女人都是水灵灵的,风姿绰约的”(《湘西女人》),连年近七十的老母亲,站在“蓝天丽日下,满头白发” 也“格外夺目。”(《庄稼地里的老母亲》)罗长江、向启军、向午平、黄叶等本土散文家、诗人,毕生奉献在湘西,对湘西的认知尤为深刻、真切,他们手中的斑笔,把湘西的诗意渲染的恰到好处。5,苦难的湘西。
新中国成立以后,前途光明,道路曲折。党在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害苦了不少农民。生产队长出身的苗族作家向本贵的长篇小说《凤凰台》,写尽了上世纪六十年代过苦日子的年月,农民在死亡线上苦苦挣扎的惨状。小说主人公靠他的独门绝技——吃蚯蚓,才逃出死神的魔掌,保住了一条小命。整部小说40万字,可以用一个字概括:饿!长期从事民族工作和民族研究的散文家杨盛龙,以《无地农民》为代表的许多作品,抒写了农村左倾错误危害下,作者在青少年时期所受的苦难,切肤之痛,令人扼腕。6,历史的湘西。湘西这块土地上积淀的文化太深厚了,湘西的历史故事太丰富了,光写现实,写解放前后的今昔对比,远远没有穷尽湘西。尽管写湘西高手迭出,作品也十分丰富,总还有许多人感到不尽如人意。于是,李康学从湖南吉首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工作之余,四十多年如一日,或采撷典籍,或田野调查,穷毕生之力,收集和发掘湘西历史文化,写出《大湘西演义》《大湘西匪殇》《大湘西土司》《烽火南长城》《传奇张家界》等系列著作,几乎集湘西历史文化之大成。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