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掬水月在手》映后:百年沉淀的弱德之美(3)
2024-06-17 来源:飞速影视
李:这部影片是17年4月份开始拍摄,用了一年多的时间采访了42位叶先生周围的同事和学生,影片梳理出来的文字稿有98万字,素材量非常大。在影片里一共有7个章节,前面用了一个四合院的概念引入,最后一个章节是“空”,整个影片的时间线其实也是叶先生的生命线,请沈老师分享最后是怎么选择了这样一种结构来讲述?沈祎:叶先生说过她做诗都是“兴感而发”。她这一生太丰富了,刚开始访问也不知从何聊起。陈导演后来决定从创作诗歌脉络开始,从而组成叶先生的一生。拍摄的时候似乎还没有形成“建筑结构”的规划,拍到中后段的时候我都疑惑导演在建构什么样的影片,采访了那么多人,那么多素材,他要如何剪辑。(陈导演)在整理海量素材的过程中逐渐清晰目前的影片结构,这可能和他做符号学研究的学术训练也有一些关系。海德格尔曾经说过“诗歌是人的精神居所”,导演通过叶先生旧时在北京察院胡同的祖宅建筑结构来构建这部影,也算是电影回馈给叶先生的一份礼物。
李:翟老师对最后一个章节“空”有什么理解吗?
翟永明:这部电影跟古典诗词有关系,从里面能读到其他古人的诗词被转化成镜头语言,这是一种叙事思维的转化。最后一段会让我们想到很多,谈到了人的死亡衰老,反应出冬天的苍茫。李:影片还有一部分是关于“听”的,在影片三分之一的部分有一个男女叠诵,观众可能不是很了解,请沈老师介绍一下这部分。
沈祎:电影里拍了很多古迹、壁画、碑文等这些空镜,这是导演的另一层叙事,它们重塑了诗词的历史时空,背后是更广阔的诗歌脉络。这部电影是多维的,第一层是叶先生的个人生命史,而杜甫的《秋兴八首》则作为一条隐形的叙事线,我们特别请了日本的配乐大师(佐藤聪明)给《秋兴八首》谱曲,穿插在每个章节,既和叶先生的人生经历有交错,同时也对应更大的唐的、中国的诗词历史。
关于(电影中男女唱和)声音的处理,由影片中一位扮演年轻时叶嘉莹的女演员和我们的录音师分别“扮演”当年叶先生和她老师顾随先生。但我个人认为大家不用局限于原本的角色设定,可以想象成两个现代的男女在诵读,他们可以是师生,也可以是情侣,甚至是陌生人,只是穿越了时空在念诵当年的诗作,我觉得导演对声音的这种处理给了我更多的联想。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