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堆里隐隐闪烁的那点宝贝,曾让我们对电影胃口大开(11)

2024-06-17 来源:飞速影视

垃圾堆里隐隐闪烁的那点宝贝,曾让我们对电影胃口大开


《杀死一只知更鸟》《西区故事》《窈窕淑女》
我不确定大多数的电影评论人是否在评论他们真正感兴趣的东西,至少有些人似乎认为那样做将过于依靠自己的喜恶,太过私人化就不够“客观”了—他们仰仗于文化大佬们使用过的现成辞藻,或是有赖于舆论一边倒的判断。(公关人员可以安排营造一种气氛烘托电影的重要性,这样做手脚已经到了相当惊人的程度。)
正如那些年轻时渴望所谓的声誉的电影导演,随着他们年龄逐渐增长,他们就会向往成为有声望的文化权威,电影报刊也是一样,他们渴望凭借这些德高望重的老家伙们的文化价值来抬高自己。于是导演、媒体协同整个电影行业都称赞那些苍白的“精湛的”表演、改编自“杰出”的戏剧或得奖小说的电影或者“值得一拍”的电影,因为它能有所“贡献”——那些“严肃的”带有启示性的影片。这些掌声里常常包含着对糟糕的电影或是乏味的电影的赞赏,甚至在表扬一部好电影的时候,他们夸的竟是些其中的败笔。
04
他们不把电影当电影看
而是把电影当作他们生活中上演的肥皂剧
看电影有一件事挺有意思,就是看看“大家都怎么说”。如果人们成群结队地去看一部电影,或者媒体能够哄得我们以为人们都去看电影了,那么很讽刺的是,即便我们不喜欢看这部电影,我们也觉得该去看它,因为我们想知道那部电影是怎么回事。最狂妄自大的垃圾也是最热门的话题(常常都是这样),即使这些话题都是人为制造的—我们想去看某些电影,因为太多人都上了话题的当,他们对广告商的谎言信以为真。
电影迅速地从文化和其他门类的艺术里汲取养分,一些销路广的电影不管好坏都因此具有了文化和社会意义。像《摩根》(Morgan: A Suitable Case for Treatment,1966)、《乔琪姑娘》(Georgy Girl,1966)和《毕业生》这样的电影,少有美学价值,却由于人们对它们产生的反响,在文化和社会层面取代了对政治集会的关注,给全国的人打了鸡血——人们都想看看这部电影到底是怎么回事。尽管这与电影艺术无关,却很大程度上与电影是否赚人眼球有关。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