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刘军:我们需要更多“合家欢”电影|读 (5)

2024-06-17 来源:飞速影视
从创作情况来讲,儿童影片现在质量好的不是太多。因为我刚才说的“生产与消费脱节”,导致不用做任何院线发行就已经回本,还能挣钱,这样出来的质量就不是太高。但是还是有一些大IP成长起来,能够在院线取得好的成绩,得到观众认可。
现在的大环境对发展儿童电影是很有利的,除了国家政策层面之外,新技术的发展也是一大利好。我作为北京电影学院科研处处长、“未来影像”高精尖创新中心副主任,对这一块很有感触。
比如,儿童电影里头一般都有个吉祥物,就像《长江7号》里的“七仔”或者《捉妖记》里的“胡巴”,这种东西以前是很难做的。现在用新技术,我可以瞬间让它生成100个各式各样的“胡巴”,导演再不用自己想破脑袋。电脑三维动画合成、动作捕捉、生成渲染,这些新技术可以大幅度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压缩工期,为儿童影片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少年儿童急需提升媒介素养
读 :在“艺术新课标”里要求设置影视课程。对于开展影视教育,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您有什么看法?
刘军:电影是人类艺术之花,是艺术王冠上的明珠。作为重要的大众传播媒介,其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和情感传达力量,更是少年儿童群体人格发展和知识体系建构的重要来源,对他们的成长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建立有着直接而深刻的影响。国际社会从20世纪30年代初就成立了相应的教育电影联盟。
特别是在全球化发展和数字技术革命后的今天,人类步入“影像为王”的时代。各类艺术影像、纪实影像、生活影像等等,无不以一种高清晰的、大信息量的、持续不断的、高沉浸度的感官体验影响着受众。多样纷杂、泥沙俱下、鱼目混珠的影像信息,使人难以避让、筛选,对于处在中小学教育阶段的儿童、青少年群体而言,在他们的读写知识教育、体能教育之外,尤其急需提升相关的媒介素养。
世界上的电影基础教育基本分为三种模式。一种是大众素养模式,以电影观赏为主;第二种是校本课程模式,各个学校根据自己国家、自己学校的特色,自主开设,主要以服务其他学科教学为主,比如,看电影,学英语、历史、地理等内容;第三种是地方课程和国家课程模式,电影教育得以统一的课程方式进入到基础教育体系中来。
欧洲国家对青少年电影教育的探索一直走在世界前列,英国、法国和北欧等国家都有着悠久的传统,不仅有着发达的第一种模式教育,而且第二、第三种模式也非常发达。在北欧国家,不仅儿童电影的影片产量通常占到国产影片的10%以上,芬兰、丹麦等国,更是在社区成立专门的影像文化培训中心,负责承担周围中小学校的学生电影教育。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