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的“空场”(13)

2024-06-17 来源:飞速影视
致中和的问题只是由感性之情未发时见一异质之超越之体,复返而由此体以主宰情以成为情发之和。决不能将未发已发移向体上平铺地将体拉成一条未发已发之无间线。至于中体主宰气化情变,将气化情变全收摄于体上,成为体用圆融之一体平铺,则是另一义。(101)
就喜怒哀乐未发之静时见一超越之中体,故中体得为天下之大本。中体与喜怒哀乐之情乃异质之两层,非同质同层之一体而转者。(102)
以上讨论均可由智的直觉之疑惑处给予发难,且印证了上述“非圆之圆”的批评。相反,若从践履处论,则蕴含着溢出上述困境的可能,亦试列其相关论述:
(1)自律自由之本心是呈现,不是设准,则道德实践始有力而不落空。(103)
(2)良心本体并非一空悬之抽象概念,而是一真实之呈现,如此,则肯定人人皆有此本体方有道德实践上之实义。(104)
(3)宋、明儒所讲的性体心体,乃至康德所讲的自由自律的意志,依宋、明儒看来,其真实性(不只是一个理念)自始就是要在践仁尽性的真实实践的工夫中步步呈现的。(105)
(4)对于性体心体之体证,或性体心体本身之呈现,不只是隔绝一切经验而徒为抽象的光板的体证与呈现,而且还需要即在经验中而为具体的有内容的体证与呈现。(106)
(5)由以上即可看出宋、明儒者实早已超过了康德。……这不是谦逊与否的问题,乃是对于实践理性是思辨地讲,抑还是实践地讲之问题,是“实践理性如何能真实呈现”的问题,这是实践理性之实践地必然的。(107)
这里依然包含阐释的两种可能性,若仍以绝对的道德意识、实践理性和价值之源——即“靠那精诚的道德意识所贯注的原始而通透的直悟的,亦即靠那具体清澈精诚恻怛之圆而神的浑全襟怀”(108)——来讲“道德形而上学”,这一形而上学仍是由“我思”出发经主体即实体而成全的存有论为其底子的形而上学,即“由大人之操存践履定知仁心为一无限的智心”(109)。此“无限心”在儒释道三家均有表现,可分别称为性智、空智、玄智,“无论玄智,性智,或空智,都是自由无限心之作用”(110),牟氏曾将不从正面论此“无限心”的道家体系称为境界形态的形上学,“这种形而上学因为从主观讲,不从存在上讲,所以我给它个名词叫‘境界形态的形而上学’”(111)。牟氏肯定儒释道三家皆有境界形态形上学的意味,同时强调,与另两家相比,儒家还有“实有形态的形上学”品格;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