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猜获证路非遥,说破人须失笑(5)

2024-06-17 来源:飞速影视
 

哥猜获证路非遥,说破人须失笑


哈代
哥德巴赫在1742年留下的千古难题,其实早在17世纪,“我思故我在”的笛卡尔就已思考过它,在18世纪,世上几乎所有的最伟大的数学家都试图证明过它,绝冠古今的德国数学家高斯玩味过它,数学之神瑞士的欧拉更是深刻地打捞过它,在法国执牛耳的拉格朗日和天才的勒让德,都是一愁莫展,束手无策。斗移星转,在整个19世纪中,爱因斯坦相对论中的数学基础的创始人德国的黎曼,集合论创立者康托尔及狄利克雷,法国的阿达马(证明素数定理),刘维尔(证明超越数的存在),也思考无果,想必伽罗瓦也琢磨过,俄国的切比雪夫,维拉格拉朵夫……一代又一代天之骄子败下阵来,人困马乏,哥德巴赫猜想仍然固如磐石,谁也奈何不得。想用自然数去次第映射素数的思想,几乎是所有数学家的想法,偏偏此路不通。
 在进入20世纪之初的1900年,德国万能的数学大师希尔伯特在巴黎召开的国际数学家大会上,提出了著名的23个尚未解决的世界难题交给了新世纪的科学家,把哥德巴赫猜想列入了第8个问题之中。由于问题的困难性,人们普遍表示悲观,德国的数学家朗道1912年认为,这是现代数学所不能企及的。其实那时的凯莱已发明线性代数,希尔伯特已将内积的思想阐释非常深刻,诺特已将抽象代数延伸到到了数学各个领域,攻克哥猜的数学工具已然成熟,只是大家没有朝“那个”方向去想,没有获得原来如此的真相。
 1920年,挪威数学家V.布朗采用逐渐靠近的方法,把哥德巴赫猜想中的两个素数改为合数,成为“不超过n个素数的乘积”,他自己首先证明了“9 9”,注意,这里的“9”不是固定的9,而是从1到9,可以是1,2,3,…,9。但不超过9,称之为“殆素数”,意思是很像素数。后来的数学沿着这样的思路,取得了一系列的进展,但距离真正拿下哥猜相距甚远。
山东大学校长潘承洞曾证明了”1 4”。中科院院士王元曾证明了“2 3”。 1966年陈景润证明了“每个大偶数都是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简称“1 2”。此事被国际数学界注意后,也引起了毛泽东主席和一批中央领导的重视。使他在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上居世界领先地位。这一结果被誉为“陈景润定理”。这项工作还使陈景润与王元(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长,院士),潘承洞(山东大学校长,院士)在1982年共同以“哥德巴赫猜想”的名义,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1996年3月19日13时,陈景润院士因为帕金森氏病抢救无效离开了人世,中央政府,社会团体及新闻媒体给予了他极高的评价,几乎所有报刊和电台都进行了报道,中央领导人和人民群众自发地送了花圈,以悼念这位科学界的楷模,青年知识分子心目中的偶像。1977年作家徐迟的一篇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引起了轰动,该文为迎来中国科学的春天吹响了号角,当时遭文革重创大量被打趴下的知识份子开始起身站立。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