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天而降的敦煌飞天——佛教神话和道教神话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0)
2024-07-04 来源:飞速影视
而中国道教文化中也有“飞仙”, 轻妙飘然,御风而行,庄子在《逍遥游》中说:“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看来中国的“飞仙”不需要翅膀也能飞行,是真正的“逍遥游”。这两类仙人原本风马牛不相及,到了唐朝,由于三教合流,道教吸收了佛教的飞天,就形成了天花旋转,不长翅膀,不生羽毛,凭借着舞带而凌空飞舞,有如朵朵香花漫天飘扬的 “天外飞仙”,也就是现在敦煌石窟中的“飞天”了。
那么佛教神话中的飞天与道教神话中的飞仙是如何相互影响的呢?
五.印度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以及原因探析
说飞天,飞仙相互影响之前,先来说说阎罗王的传说,很多人不知道,被认为是中国传统文化来源的阎罗王其实来源自印度神话中的阎摩。
阎摩在吠陀神话中是太阳神之子,后来成为了死神,传入中国之后,形成中国传说中的阎罗王,掌管阴间,但是他也吸收了很多中国特色的文化,比如与道教和鬼神信仰融合,演化出一个 “十殿阎罗王”之说,包括包拯等人都在他手下坐镇,而中国又在地府加入了“奈何桥”“孟婆汤”“判官”“无常”等特色,可以说,阎罗王是一个混血产物,不仅有印度文化的因素,也有很多中国本土文化的因素,可见很多我们已经习以为常的中华文化却有着印度的血缘,这个血缘是如此之深,以至于我们居然浑然不觉。
因此佛教文化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特别巨大,比如隋文帝杨坚出生于佛寺,小名那罗延就是印度教主神毗湿奴的一个别名,意为金刚,毗湿奴还曾化身大鱼,佛经说:“海中有大鱼,身长四千里者”,这一点和庄子的鲲不知其几千里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但是也要说明的是,在佛教传入中国以前,中国古代神话已经有了漫长的发展历史,山海经,蓬莱神话,海上仙人,羽人,这些都是佛教飞天在中国生根发芽的土壤,佛教神话从道教神话中汲取了仙女,衣袂飘飘,轻盈飞舞等特点,而道教神话也从佛教神话中吸收了不生翅膀,不长羽毛,凌空翱翔等特征,正是道教文化和佛教文化相互融合,才形成了隋唐文化的发达,也正是印度飞天与江南飞仙相融合,才形成了敦煌的飞天壁画,所以敦煌飞天是印度佛教文化,西域文化,中原道教文化共同孕育的。
经过佛道混血后的仙人,既有凌空飞舞的潇洒飘逸,又有御风飞行的轻妙飘然,在唐朝,仙人更是成了文学作品中常见的角色,王勃在《滕王阁序》中说“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白居易在《长恨歌》中说“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唐传奇中的仙人可以说是既有飞天特征,又有飞仙因素,到了明朝《封神演义》的时候,哼哈二将,四大天王都已经中国化, 成了郑伦,陈奇,魔家兄弟了。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