梭罗逝世160周年|生活在别处(2)

2024-09-26 来源:飞速影视
我真正想说的是,与大多数人对梭罗的刻板印象完全相反,很少有比他更加务实的诗人。原因恰恰在于,梭罗不仅仅只是一个诗人,更是一个劳作者、一个自然观察家、一个精通数学的测量专家,一个经济问题的思考者。1845年的秋天,就在梭罗开始粉刷他在瓦尔登湖畔的小木屋之时,他也开始了对金钱、资本、经济必需品等主题的深入思考。就此,梭罗正式开启了《瓦尔登湖》这部不朽著作的创作之路。《经济篇》不仅是《瓦尔登湖》中篇幅最长的一章,也是全书首个讨论的主题。除了对富兰克林的《财富之路》(The Way to Wealth)的戏仿与讽刺,梭罗的兴趣不仅在于日常生活中的经济(比如一顿饭1.0475美元,这是典型的梭罗式的幽默与荒诞),更在于那些足以改变世界的经济理念。

梭罗逝世160周年|生活在别处


《瓦尔登湖》(注疏本)事实上,整个《经济篇》可以看作是梭罗对新经济思想,尤其是亚当·斯密的经济思想的回应。他显然熟谙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以及让·巴蒂斯特·萨伊等人的作品,于是我们看到,斯密等人使用的基本术语为梭罗提供了诸多论题。斯密认为:“对于一个人来说,任何东西的真正价格所包含的是要得到它而经历的艰难困苦。”梭罗十分认同这一观点。但在劳动分工问题上,梭罗与斯密存在着根本性的分歧。在《国富论》中,斯密极力宣扬这样一种如今似乎已成铁律的观点:将铁钉制造分成18道工序(一个人抽铁线,下一个人拉直,再下一个截切……),有助于提高铁钉的生产率。然而,梭罗却认为劳动分工导致了人性的泯灭与异化。他所倡导的是一种完全相反的劳动方式,“由一个人负责所有工序,既充当水手,又担任船长;既是船主,又是保险商”。
关于劳动分工的分歧背后,其实隐藏着梭罗和斯密的一个更为根本的重大分歧:后者基于国家财富的视角,倡导消费最大化;而梭罗则希望将消费降至最低最简的程度。事实上,他对生产也抱有类似的观点。在瓦尔登湖的第二年,梭罗非但没有增加豆子的产量,反而缩减了种植规模。所有这一切的背后,正是他所倡导的简朴生活的哲学。在他看来,前往瓦尔登湖独自生活是一项人生实验,初心便在于发现自己真正的需求。是的,梭罗之所以“步入丛林”,是为了用实际生活来检验他的经济学思想和人生哲学理念,正如他的自白:“做一个哲学家,并非意味着拥有微妙的思想或建立一个学派,而在于过一种简朴的、独立的、宽容的和有信仰的生活。每一个人都应该拥有这样的生活。”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