梭罗逝世160周年|生活在别处(5)

2024-09-26 来源:飞速影视
隐士 or 斗士
不难想象,很多中国人先入为主地将《瓦尔登湖》的作者理解为一位陶渊明式的隐士,以至于国内许多版本的《瓦尔登湖》和《梭罗传》的书籍宣传语中都出现了“隐士”“隐者”的字样。其实,梭罗与高蹈独善的陶渊明还是很不一样的,他在流连自然、沉吟山水的同时,并没有忘却他的时代,更没有忘却对人类价值体系的反省和批判。陶渊明创造了理想中的桃花源,而梭罗却用自己的劳作和实践创造了现实版的桃花源——瓦尔登湖。事实上,纵观梭罗的一生,在他身上始终交织缠绕着两股矛盾的力量:隐士与斗士,救世与避世,自我与重名,博大与狭隘,悲悯与冷漠,怀疑与独断,钟情孤独与喜欢交际,逃避社会与热心政治……这些矛盾的力量相互鏖战,构筑了一个更加真实立体的梭罗形象。

梭罗逝世160周年|生活在别处


《梭罗传:瓦尔登湖畔的心灵人生》梭罗出生的1817年恰是美国南方奴隶制终结的前夜。南北对峙,整个国家犹如坐在火药桶上。梭罗所在的马萨诸塞州、州府波士顿以及家乡小城康科德,不仅是反奴隶制的中心,也是激进废奴主义者的中心。在这样的环境和背景中成长起来的梭罗,塑造了他敢于抗争的叛逆性格。如今,这位《瓦尔登湖》的作者一度成为“躺平分子”的典范,但那些看起来躺得最平的人,往往是最具战斗精神的人。为了抗议奴隶制、抗议美国在美墨战争和对印第安人战争中的暴行,梭罗常年拒绝缴纳政府的人头税。1846年(此时梭罗已在瓦尔登湖畔独居),马萨诸塞州康科德市的一位警员要求梭罗补全之前所欠税款。对此,梭罗断然拒绝,并为此在监狱里度过了一夜。1848年,梭罗发表了题为《个人与政府的权利与义务》(The Rights and Duties of the Individual in Relation to Government)的演讲,并于1849年将其整理成名为《论公民的不服从》(Civil Disobedience)的著名文章。
在整个西方世界,这篇文章的知名度绝不亚于《瓦尔登湖》。也正是因为这篇名作的深远影响力,梭罗在很多人眼里首先是一位政治哲学家,其次才是一位自然文学家。在这篇战斗性的檄文中,梭罗开宗明义地写道: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