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在庆:重审“奥本海默事件”|荐读(2)
2024-09-26 来源:飞速影视
为更深入了解奥本海默波澜壮阔而又充满悲剧性的一生,经授权,帮宁工作室推出方在庆的文章《重审“奥本海默事件”》,还原20世纪美国这起最大冤案背后,科学家的良知与政治家的利益、科学家的性格与命运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人类应该从这起悲剧中吸取更多教训。
方在庆1983年毕业于吉林大学物理系,1991年获武汉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曾先后任职于浙江大学、清华大学和德国慕尼黑大学,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德国比勒菲尔德大学担任过访问学者。其研究方向为科技史、科技哲学和科学社会学,出版与爱因斯坦有关的著译作十余种。编译作品《我的世界观》获第十四届文津奖。
本文原载《科学文化评论》第3卷第6期(2006),此处略作编辑。
美国“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J.Robert Oppenheimer,1904-1967)逝世已近40年。他在“曼哈顿工程”中显露出来的卓越才能和在“安全听证会”上所遭受的奇耻大辱分别代表了他一生的“辉煌”和“悲剧”。
对他的评价一直存在分歧,而“奥本海默事件”是导致分歧的焦点。随着一些档案的解密,近五年,尤其是2005年和2006年,几本有份量的关于奥本海默的书出现在世人面前(Martin J.Sherwin研究奥本海默达25年之久,他与Kai Bird合写的《美国的普罗米修斯:奥本海默的伟绩与悲剧》(American Prometheus:The Triumph and Tragedy of J. Robert Oppenheimer)获2005年普利策奖)。他们的研究,为我们思考“奥本海默事件”所带来的后果提供了新的视觉。
以前的研究,关注奥本海默行为和性格特征的居多,认为他被迫离开权力走廊多少也是咎由自取(哈佛大学教授霍尔顿一直将奥本海默的一些“古怪”行为追溯到其儿童时期,并称为此专门请教过心理学家)。
正是他的一系列不经意的行为,构成了他最后的悲剧:他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后的一些亲共活动;他的所谓对朋友和学生的“出卖”;他在“薛瓦利埃事件”方面对安全官员所做的前后不一的陈述;他反对氢弹的僵硬态度;甚或是他的人际关系和私生活等(如有学者把奥本海默与劳伦斯(Ernest O. Lawrence)因观点分歧导致的分手,看成是个人恩怨造成的)。
有少数学者刻意把奥本海默看成是悲剧人物,而把原子能委员会(Atomic Energy Commission,简称AEC)主席施特劳斯(Lewis Strauss)、美国“氢弹之父”泰勒(Edward Teller)(对于除了泰勒以外的那些反对奥本海默的科学家所起的作用,学界关注不多。对于给FBI写控告信,从而触发了“奥本海默事件”的作者博尔登(William L. Borden),倒有不少动机分析)、美国空军的某些首领以及联邦调查局(FBI)局长胡佛(J. Edgar Hoover)看成是造成这场悲剧的反面角色,过重渲染这些人在击倒奥本海默过程中的作用。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