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杉|辨析《金克木编年录》中的几个片段(22)
2024-09-26 来源:飞速影视
四、以零说空并非金克木的创说
改开以后,金克木在《读书》等报刊发表大量“学术散文”,内容广涉他的专业(印度学)和非专业,为他赢得盛名。不过,这些文章会有两类问题。第一,当所谈不是他的专业时,在该专业的人士眼里,其引证往往有误,立论也欠严密。比如《谈清诗》(《读书》1984年第9期)一文,专门研究清诗的钟来因在读后就发现若干问题,并在其与钱锺书(1910-1998)的通信中有所谈及(钟来因:《钱钟书致钟来因信八封注释》,《江苏社会科学》,2000年第3期)。钱锺书同意他的看法:“来信指某教授文中谬误,极是。此文装模作样,欺唬后生,《读书》有《求疵录》一栏,你该写信去指出。”《编年录》223页脚注1引用了信中“装模作样,欺唬后生”两句。钟来因后来果然给《求疵录》栏目投出短文《王次回不是清朝人》,但“编者来信云该文作者向我致谢,短文未刊出”。
钱锺书在后来的复信中评论《读书》的处理方式为“手法老到,大约编者非如此不可,否则到处碰壁”。
第二类问题是,就算所谈是他的专业,对涉及客观知识之处,金文通常不加注释,尤其是关系原创性和学术专利的地方,也不做特别的说明。这样一来,非专业的读者往往会误以为文中的某些事实或观点是他的发现或创见。举《〈心经〉现代一解》(《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6年第3期)为例,金在此文中对《心经》提出了他的“更合常识也更现代化,也许更容易懂些”的解释,此解主要表现在对数字“零”和佛法“空”的比较上。原文是这么说的:
印度古人有一项极大贡献常为人忽略。他们发明了记数法中的“零”。印度人的数字传给阿拉伯人,叫做“印度数码”,再传给欧洲人,称为阿拉伯数字。这个“零”的符号本来 只是一个点,指明这里没有数,但有一个数位,后来才改为一个圈。这个“零”字的印度原 文就是“空”字。“空”就是“零”。什么也没有,但确实存在,不可缺少。“零”表示一 个去掉了内容的“空”位。(《编年录》272-273页)
我以前就注意到,有不少人认为,以数字“零”解释佛法“空”,是金的创见。其实,金只是在引用前人的成说而已。比如吕澂在《印度佛学源流略讲》(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10月第1版)的第三讲第一节里早就这么说过:
《兜沙经》的十数目字的产生,还反映大乘思想出现的社会条件与阶级根源。印度对外贸易一向发达,贵霜王朝从西北印同西方交涉,使得这种对外贸易,到一世纪,格外活跃,而案达罗王朝统一印度后,在这一基础上又前进了一步。由于贸易发达,计算方法就要求提高,因而引起了数学的发展。在此之前,印度计算进位方法无一定规则,一般是用七进位法,例如,讲到“极微”展转积成粗重时,即以七进法算出的。到了这一时期,则改用了十进法,还规定出十法数字符号。以前计算到十数时空位加一点,用“·”表示;这时发明了“〇”,用“〇”代替了。“〇”名“舜若”(空),还是空,不过也等于一个数字。这种变化,今天看来,不值一说,但当时却是一个大的发明。它通过贸易,经波斯、阿拉伯传到西欧,发展成为世界通用的阿拉伯数字。我们从《兜沙经》里看到以十法为等级,就是反映了科学上的这一进步。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