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晨评《樱与兽》︱从大象到熊猫:现代化转型背景下的动物与动物园(6)

2024-09-26 来源:飞速影视
三、熊猫与战后上野动物园的转型
米勒在书中反复探讨一个问题,那就是动物园的功能究竟如何。西方世界的动物园是观照自身的一面镜子。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将动物园的动物当作了宣传机器,战后,这些动物的身份随之发生了变化。战后,泰国和印度先后赠送给日本两只小象,一只叫花子,一只以尼赫鲁总理的女儿英迪拉命名。在大熊猫到来之前,大象是上野动物园最受欢迎的动物明星,截止到1952年美国结束对日单独占领,仅花子和英迪拉就接待了超过一千万的观众。
上野动物园从和裕仁天皇紧密连接的“东京都上野恩赐动物园”变为吸引儿童的乐园。1970年代以后,上野动物园因为持续半个世纪的熊猫热而广为人知。米勒用了整整一章的篇幅介绍了日本的“熊猫热”与生态现代化的局限。稍显遗憾的是,米勒使用的文献主要是《上野动物园百年史》、夏勒《最后的熊猫》、中川志郎(上野动物园园长)编写的《大熊猫的饲养》(ジャイアント心ンダの飼育)等,一些重要的官方档案和研究成果比如家永真幸和中国学者的论著没有提及。米勒认为熊猫外交开始于1950年代,赠送给苏联的平平和安安是“最成功”的熊猫外交。事实并非如此,面向公众和旨在进行舆论宣传的熊猫最早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尽管成功是一个虚幻的概念,但是中日熊猫外交无论从时间跨度、数量、还是面向公众的影响力似乎要远超过苏联。

刘晓晨评《樱与兽》︱从大象到熊猫:现代化转型背景下的动物与动物园


1972年10月28日抵达上野动物园门口时,“康康”和“兰兰”第一次亮相。 上野动物园官网 图
尽管中日官方外交一度关闭了大门,但是中日之间始终保持了民间往来。上野动物园早在1954年便和北京动物园建立了动物交换关系。1956年日本上野动物园又向北京动物园赠送了一只雌性非洲狮“里比”和幼犬“梅莉”。日本一些地方动物园比如北海道旭川动物园、神户王子动物园、鲭江市动物园、天王寺动物园、名古屋东山动物园也和北京动物园也建立了动物交换关系。从1950年代开始,日本方面也试图通过高碕达之助、西园寺公一等途径向中国请求转让大熊猫,均未成功。米勒认为上野动物园之所以“陷入”与中国的大熊猫的交换,原因是世界各地的动物园都在争夺这种动物,从时间线上来看,似乎可以再讨论。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