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诞辰百年|万里关山归路遐——金庸和他的时代(2)

2024-09-26 来源:飞速影视
今人说到侠,或是深受《水浒传》、《七侠五义》等小说影响,首先会想到“行侠仗义、锄恶扬善、替天行道”,或如金庸小说里描绘的思想境界——“为国为民,侠之大者”。但秦国自商鞅变法始,鼓励民间“勇于公战,怯于私斗”;《韩非子·五蠹》所言“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这或许更能代表统治阶层对“侠”的看法。在一个日趋统治稳固的官僚体系下,“侠”被指为主流政治秩序的挑战者、社会不稳定因素,以及荒诞怪异的存在;甚至在太史公之后,关于“侠”的记载被逐步排除于官修史籍。
有趣的是围绕“侠”的书写却在魏晋南北朝的志怪志异、唐宋传奇和元明清戏曲小说中得以延续。“侠”的人物类型由具有社会身份标识的“游侠”转变为具有特异才能的“武侠”和“神侠”;武侠故事的价值主题从“平不平”、“立功名”到“报恩仇”逐步演化。不过,一直到近代之前,围绕“侠”的记载和故事,始终被排除于主流叙事之外,处于社会文化的边缘,从未获得过今天这样的广泛传播和追捧。
近代以降,外族入侵,政权衰落,民生凋敝,一方面是让国人见识到了“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强悍力量,另一方面也刺激了民族国家意识的觉醒。晚晴王朝从政治、社会到思想控制力的全方位衰退,给予了具有叛逆性的“武侠文化”生长扩展的社会空间。
陈平原曾从“游侠之逍遥法外”、“中国之武士道”、“对于流血的崇拜”、“暗杀风潮之鼓吹”、“联络会党的策略”等角度总结晚清知识分子阶层的尚武尚侠之风。在“救亡”、“反清”和寻求“富强”等时代主题下,社会变革者们或反思传统,或挑战主流,从中国武侠文化中寻求勇毅刚健的精神资源,“侠”甚至一度成为他们对自我形象的一种想象。而在民间,“武侠”文化的复苏更指向鲜明,义和团“扶清灭洋”的主张和“刀枪不入”的神话,孙禄堂、杜心武、霍元甲、陈真等武林高手挑战东西洋大力士的都市传说,均可视为社会民众面对西方侵略和近代文明时应激心态的产物。
时至当代,黄飞鸿、李小龙、叶问系列电影里仍常见中国功夫对决洋枪洋炮的场面,香港导演周星驰的电影《功夫》里,还有“十二路谭腿”、“五郎八卦棍”、“洪家铁线拳”逆袭穿西服、执洋枪黑社会的桥段,都是集体记忆的投射与延续。
中国武侠文化走向复兴,甚至成为新的国族神话,几乎就是源于近代民族国家意识的推波助澜;这也是一百多年来,作为通俗文学的武侠小说进入社会主流叙事,以及金庸著作能够广受推崇的时代背景。查先生曾自陈:“想要传达的主旨,是爱护尊重自己的国家民族,也尊重别人的国家民族。”而在金庸小说里,萧峰、郭靖、袁承志等主人公在民族或家国之间的纠结、徘徊与选择,皆是以文学隐喻社会,并与时代心理同频共振。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