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本海默》:核弹、人性与诺兰的心病(29)

2024-09-26 来源:飞速影视
在这段漂泊感最强的时期,许多关键性的影响汇集到诺兰身上,每一个都以心理裂痕为中心,转向结构裂痕,并探索着两者之间如何实现互相替换。诺兰说:“如果你要考察出现在我生命中的建筑,没有别的比得上它。我十六七岁时放假回家,会搭火车到芝加哥市中心,然后登上西尔斯大厦的 110 层拍照片。这座建筑和这个城市的氛围都令我惊叹。我对美国的都市体验这方面非常非常感兴趣,建筑方面也是美妙绝伦。美国对我而言不是象征意义上的存在,我们一起成长,它一直是我生命的一部分。”诺兰描述的这种感受——由于成长过程中辗转各地而产生的空间疏离感,让他永远能够以一种陌生人的视角来看待世界——他会一次次在电影中重现这种疏离感。如果你在脑海中也能运用这种类似的双重焦点,同时观看这两座建筑--诺兰在黑利伯里的宿舍与芝加哥的西尔斯大厦,全景监狱与摩天大楼,禁闭与解放,疏离与归乡——将两者的影像重叠并置,将所有的矛盾之处都带上,你就非常接近诺兰世界中那不可能实现的视角了。
在其思想、性格的形成期,诺兰基本上是在 19 世纪英国和 20 世纪美国的景观之间穿梭。他的电影也是如此,运用早期工业化的幽暗譬喻,绘制出信息时代无穷无尽的迷宫:替身和分身、监狱和谜题、隐秘的自我和愧疚的心灵。诺兰说:“我是两种文化的产物,我在两个地方长大,我认为这会让自己对"家"的概念有一些不同的看法,因为它未必像地理概念那么简单了!半是美国人、半是英国人,衣冠楚楚,坚持己见却不刚愎自用--诺兰给人的印象,明显比他在 UCL的许多同龄人更成熟。UCL 是一所伦敦的“全球化大学”,繁华的大都会式校园坐落在布卢姆斯伯里区的中心地带,很受海外学生的欢迎。诺兰早早就适应了远离家人的痛苦。诺兰第一次看到钱德勒的名字,是在希区柯克《火车长客》(Strangers on a Train,1951)的演职员表中”,然后他在大二的“现代文学(二)”课程中研究了这位作家。
大学期间和毕业之后,诺兰几乎不间断地反复阅读钱德勒的作品,其前三部长片《追随》《记忆碎片》和《失眠症》埋下了种子和博尔赫斯一样,钱德勒的成长经历也与诺兰本人有着不可思议的相似之处。钱德勒于 1888 年出生于芝加哥,母亲是盎格鲁-爱尔兰人。父亲是美国人,他的童年在芝加哥和伦敦两地度过。他就读于与伦敦皮卡迪利广场(Piccadilly Circus)相距6英里(约8千米)的公学--达利奇学院(Dulwich College )。作为一名走读生,他在这里学习各种经典,如奥维德(Ovid)、埃斯库罗斯(Aeschylus)和修昔底德(Thucydides)的著作。他身穿伊顿领衬衫和黑外套,将自己打扮成英国公学生的形象。当钱德勒再次出现在美国同胞面前时,他觉得:“我不是他们的一分子,我甚至不会说他们的语言。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