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军锋读《娇惯的心灵》:偏执易感的心智与误入歧途的大学(3)

2024-09-26 来源:飞速影视
移动互联网世代与社交媒体
阅读《娇惯的心灵》,需要注意以下四个时间节点:1995年,2011年,2013年,2017年。
根据社会心理学家简·特温格(Jane Twenge)的研究,如果说1982年至1994年之间出生的一代属于“千禧世代”,那么,1995年出生的一拨孩子应被称为“互联网世代”的开端。特温格之所以以1995年作为一个关键性的代际分水岭,在于移动社交媒体的广泛使用,社交媒体也成为区分互联网世代与之前的千禧世代最为突出的标志。
2006年,互联网世代的头生子十一岁,“脸书”将其注册用户年龄限制下延至十三岁。也是在同一年,“推特”社交平台正式启动。2007年,第一代苹果手机问世,更为个性化的社交平台“汤博乐”诞生,并迅速成长为全球最大的轻博客网站。2010年,移动应用社交平台“照片墙”问世,2011年,移动分享应用平台“色拉布”投入运营……
2013年,互联网世代头生子十八岁,他们进入大学,2017年,他们大学毕业。从此,互联网世代成为大学校园的真正主人。2017年也是特朗普就任总统的第一年,这位“推特总统”更是将社交媒体的潜能发挥至淋漓尽致的地步。
社交媒体从根本上改变了“95后”们的社会关系模式、观念形态乃至行为方式,互联网世代与千禧世代之间也因此出现明显的断裂。社交媒体平台改变了互联网世代的生活方式,而移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即时便捷的信息筛选、整合和推荐机制,无形中将每个人“锁定”在以自我为中心的信息茧房之中,我的茧房我做主。社交媒体使人沉溺其中,无法自拔。2017年,在一次采访中,“脸书”首任总裁谈及该社交媒体的运营策略,读之真令人细思恐极。他这样回忆道:
在开发这些应用时,“脸书”可以说走在头一个,所内置的思维过程……说到底不外乎是:“我们如何做,才能最大限度地消耗你们的时间和注意力,多多益善?”……这就意味着,我们必须时不时地给你一点多巴胺的刺激,你会看到,又有人给你的照片点赞了,又有人给你的帖子评论了,诸如此类。而这就会让你发布更多的内容,然后,你就获得更多的赞、更多的评论……这在本质上就是一种社会确认的反馈循环……正好是像我这样的黑客所能想到的主意,因为你正是要利用人类心理的某一弱点。(《娇惯的心灵》,201-202页,以下未注明页码均引自该书)
社交媒体主导下的这一全新社会交往形态,在客观上强化的正是《娇惯的心灵》所要集中破除的如下三种错误观念:①泛化的安全主义,极力屏蔽一切可能带来情感或观念上的冒犯或痛苦经验,而不是从与不同立场主张的碰撞激荡中锻炼韧性,培养理性;②对于他人之举动或言论,采取的是自我感觉统御下的情感推理,甚至恶意揣测,而不是理性主导下换位思考,多元包容;③秉持非善即恶、非黑即白的道德二元论,世界是“我们”与“他们”、朋友与敌人、好人与坏人之间你死我活的斗争,标榜自己道德如何高尚,见识如何高明,对手德性如何低劣,智性如何脑残,而不是对大量含混交杂的灰色地带保持高度自觉,对各种主义标签形成慎思明辨的理性能力。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