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游到海水变蓝》:站在时间和空间的对岸眺望(3)

2023-04-22 来源:飞速影视
你可以从电影里轻易地辨认出一些关键词:乡村,文学,作家,父辈,命运,出走,遗忘,历史……但似乎又都不是,这些词汇一闪而过,并不能贯穿始终。贾樟柯为电影的诠释提供了很多抓手,但无论哪个抓手,都不足以把这些碎片兜起来。
当然,如果据此就将这部电影否定掉,也是草率的。因为它在某个瞬间确实触动了我们对于历史和现实的一些复杂的感受。整部电影是一种回望的视角,是站在时间和空间的对岸眺望,是一种老年人的目光,有一种人生的感喟在其中。
电影所聚焦的不是乡村,也不是文学,如果非要找一个主题,我以为是乡愁,这种乡愁,被贾樟柯赋予了丰富的质地,是出走与返乡,是面对陌生乡村的无所适从,是断裂与疼痛,是在一个时间对另一个时间的回望,是不同空间不同地域的经验的重合,是回忆的暧昧与迷人,是让人喟叹的命运感。
在电影中曾出现过一张通缉令,这张通缉令也曾出现在《二十四城记》中,之所以对这一细节如此痴迷,是因为贾樟柯确曾在一张通缉令中看到自己好朋友的名字。有的人衣锦还乡,有的人亡命天涯。人面不知何处去,只有通缉令笑春风。通缉令让贾樟柯感受到的正是时间的伟力和命运的无常。
电影对准的四位作家都与乡村和土地有着深刻的关系。文学改变了他们的命运,让他们离开乡村,然后又回望乡村,在自己的笔下书写乡村。四位作家出生在不同的年代,都从乡村去到城市,他们都实现了时间和空间上的位移,应该说,他们最能感受到时空的变化对人的精神世界带来的冲击和影响。而这种时间和空间的变迁所引起的复杂的感受,也许正是贾樟柯所着迷的。这种感受掺杂了诸多况味,有对当下现实最切肤的感受,也有回望故乡生发的乡愁,甚至有贾樟柯的中年感在其中。
从某种意义上说,乡村和故乡对于一个作家的写作是非常重要的。在乡村,人更容易保存某种本真,而不至于被城市这个庞然大物吞噬掉。在乡村,有远超城市的情感体验,村子虽小,却有着更为丰富的人际关系,因为都是熟人,往上倒几代,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宗亲关系,形成一个庞大的人际关系网,这是城市人所没有的体验。他们连邻居都不熟悉。
没有乡村生活的人是有缺憾的,他们天生缺少一个精神的维度,无法体会到匍匐在土地上对城市文明的仰望,也无法体会出走之后的眷恋。从乡村出发,可以同时拥有城市,但从城市出发,却永远无法拥有乡村。

面对满腹惆怅和诸多感悟,贾樟柯似乎没有更多的办法。镜头调度不再灵动,在电影语言上也毫无作为,电影全部的魅力仅来自于作家的讲述。这让电影看起来并不比电视中那些人物访谈高明很多,唯一可称赞的是对访谈人物的长久凝视和耐心倾听。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