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游到海水变蓝》:站在时间和空间的对岸眺望(4)

2023-04-22 来源:飞速影视
作家们当然是动人的,或自得,或悲伤,或掩饰,或调侃,在面对导演和镜头时,仍能有真情流露,难能可贵。尤其余华和梁鸿,一喜一悲,讲述松弛自然,焕发出动人的光彩。但是,仅凭个人讲述所呈现出的历史纵深是非常有限的。更何况是这么多人,更何况在如此短的篇幅内,更何况是坐在摄影机前。
电影这种形式决定了摄影机只能徘徊在人物的表面,始终无法深入内心。作家们面对摄影机在经过自我审查后所袒露的内心毕竟是有限的,更为丰沛和隐秘的情感是摄影机无法窥探的。那其实是文字的强项。一篇散文也许会更为感人。比如梁鸿所讲述的父亲与后母的故事,几乎是一个长篇小说的情感体量,但是在镜头前,作家也只是点到为止,没有足够的篇幅展开。除了个人讲述,作家的生活片段,以及他的社会关系,是更为生动和有说服力的。贾平凹和女儿、梁鸿和儿子的交流是有意思的,是打开人物的另一扇门,可惜太短了。
当初在贾家庄看到贾樟柯庞大的摄制队伍时,我就明白,他不可能捕捉到那种即时性的生动影像。这样的拍摄方式,在获得精美画面的同时,丢失掉的是机动性和灵活性。在固定机位上,只能通过长焦镜头抓取到几张迷茫的面孔。这样的拍摄方式,注定了被拍摄者在面向镜头时充满局促防备,以及刻意应对。从他们的眼神和语气中,分明能感受到画外一整个摄制组的存在。
导演在画外的引导和提问,素人在镜头前高亢地读诗,以及《今夜无人入眠》这样华丽的背景音乐,都显示了导演高度的介入,呈现出一种不自然的生硬感。电影中弥漫着导演的强力干涉和控制,镜头中的现实是被安排被调度被引导被选取被雕琢的,早已丧失了原本的鲜活。我在纪录片中更期待一种失控性。生活未加干涉的样子是最迷人的,这也是纪录片最为可贵的品质。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延续了贾樟柯纪录片的特点:对公共空间的痴迷,对个人口述史的迷恋,以及执着于时代变迁的惆怅。贾樟柯不屑于在电影中记录完整的事件,而是去捕捉诗性的东西。他舍弃掉故事性,会把画外电话响声都保留下来,提示画外空间的存在,故意制造出间离感。
贾樟柯总是有意无意混淆着真实和虚构的界限。他的电影追求纪实感,真实朴素;而纪录片却兴致勃勃,试图拍出平凡生活中的色彩和传奇。他甚至不会顾及纪录片的真实性伦理。在他的纪录片中随处可见痕迹明显的摆拍,比如《东》中能看到剧情片一般精致的镜头调度,那是事先排练的结果,甚至让三明饰演了一名农民工。最离谱的是在《二十四城记》里让职业演员参与,扮演成素人讲述。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