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一切告别》:“诗人的左手”写就的一战最佳回忆录(5)

2023-04-23 来源:飞速影视
我亲眼得见并亲身经历了部队遭受的苦难,我不能为了战争邪恶而不公的目的,继续扮演延续苦难的角色。我并非抗议战争行为,而是反对将士兵们当成炮灰的政治上的谬误和虚伪。
在此,我代表那些正在遭受苦难的人向正加诸他们身上的欺骗提出抗议;而且我相信,我或许能促成摧毁那种自鸣得意的冷酷心态,身在本土的人们正是怀着这种心态,在延续着他们并未分担也根本无以想象的苦难。
一九一七年七月
S. 萨松
如今看来,在彼时很可能被送上军事法庭的萨松的“不当言论”,竟是分外地赤忱和清醒,蕴含着穿透历史迷雾的智慧和力量。但在当时的舆论环境下,萨松差点儿就要接受军事审判,好在有好友格雷夫斯出手相助,说服了一些官方高层人士,并陪萨松去接受讯问,使得萨松最后只是被认定为精神紊乱,而被送去疗养院接受治疗,远离了是非之地。这一段情节,后世的英国作家派特·巴克也将其用作小说材料,创作了《幽灵路》(“重生三部曲”的第一部,中文版由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2019年4月),并问鼎1995年布克奖。
书的其余部分,有小小提及作者与罗素、赫胥黎、庞德、威尔斯、伍德豪斯等活跃彼时文坛的大文豪的交集,作为历史侧写,有一定的价值和趣味。书的末几章写了作者与南希·尼科尔森的婚姻,记录了婚内诸多甜蜜的轶事,但最终二人仍免不了以离散收场,也点出了书名“向一切告别”的源出:“这个故事余下的部分,从一九二六年至今,极富戏剧性,却不能公之于众。我的健康和财政状况都得到了改善,婚姻却逐渐失去活力。舞台上出现了新的角色。我和南希对彼此都说出了一些不可原谅的话。一九二九年五月六日,我们分开了。当然,她坚持要让孩子跟她。于是,我就此去国,打定心意永不再认英国为吾乡——这就是我给本书定名《向一切告别》的来由。”
上面这段,也是全书最后一章的最后一段。但在最后一章之后,还有一个简短的“结语”,格雷夫斯总结自己前33年人生,在“结语”也就是全书的最末一段,给自己这段人生定调:“如果有机会重度已逝的岁月,我可能还会做出同样的事,这出自英国统治阶级的新教道德观念的条件反射,尽管混血出身赋予我的叛逆天性,还有高于一切的对诗歌的痴迷,是绝难因年岁增长而消散的。”
这本书已完整读过不下三遍,每次都会感叹:字面上看似强烈关乎“封建守旧”的“英国统治阶级的新教道德观念”,实则古典而朴拙,原始又美丽,会在受其影响的人心中培育和蕴蓄起深厚的心灵力量,为他们日后在死亡的阴影下继续坚持下去提供精神的支撑。格雷夫斯的《向一切告别》作为一部战争回忆录,讲的不是什么战略战局,讲的是蝼蚁一般的作战的个人,是如何在指挥命令和枪林弹雨中踟蹰徘徊,碎裂其心身而求生赴死的;记录的也不只是他个人的生命历程,而更见证了那一整代漂洋过海、奔赴战场的英国青年的故事,其中很多人将不再变老,唯留肉身精魂于历经炮火洗礼的异国他乡。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