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斯语课》:语言乌托邦的诞生与毁灭

2023-04-24 来源:飞速影视
(马贵: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博士)
影片最直接也最深刻的寓意就在于语言/词语如何记录亡魂,铭刻灾难。若把历史学看作一种打捞工作,那结尾处,雷扎一个一个地念出那些亡者的姓名时,电影的历史学目的也得以达成。
一部电影的引人之处就像某个话题的噱头,或显或隐,情节都围绕着它打转。对于《波斯语课》来说,让观众全程揪心的主题是“幸存”。“二战”大屠杀题材的电影中,“幸存”主题下有不少杰作,例如《辛德勒的名单》、《美丽人生》等。这些拥有反思性的电影,致力于在极端境况下去探讨人性。极端境况也是特殊事件的催生器,我们看到的更多并非直陈其事,而是另辟蹊径。就像《美丽人生》本质上是一个残酷童话,《波斯语课》是一则寓言,关于语言乌托邦的寓言。因此,幸存取决于如何编织起这个乌托邦。

《波斯语课》:语言乌托邦的诞生与毁灭


《波斯语课》海报
故事的主角是一位纳粹集中营里的比利时犹太人。作为一部“幸存”主题影片,它的戏剧性巧妙地集中为:主人公如何创造出一种现实世界不存在的语言去保住性命。死里逃生的他,伪装为一个波斯人,教一位渴望在战争结束后去往德黑兰开餐厅的纳粹军官波斯语。但实际上,他对波斯语一窍不通,随时随地都有败露的危险。这种张力,犹如两人之间紧拉的弦;这根弦的名字叫“信任”。我们可以回头审视一下这部电影的海报,让人印象深刻:在那张录入犹太死囚名单的书桌前,囚犯小心翼翼,斜瞥身边的纳粹军官。他们一坐一站,一高一低,表现出权力的悬殊。囚犯斜瞥军官手中那张发黄的稿纸。稿纸上写着他刚刚编造的的四十个“波斯语”单词。而这些单词,全部取自死囚姓名的词根。
创造一种语言,始自命名。看完电影,观众不会关心主角的原名,而以“雷扎”——主角杜撰的波斯名称呼并记住他。这个异域的名字是护身符,电影中他一直是被这么呼叫的。“雷扎”开启了一条虚构的链条,后面是一连串犹太囚犯的名字。“雷扎”主导语言工程,运用众多名字衍生出一套“波斯语”。如果我们追溯这个语言故事的源头,那应该是主角在装满犹太死囚的车上用最后一枚面包换来一本波斯神话书的时刻:他从书的扉页看到这个名字。这是“面包与鲜花”奇遇的“二战”版本,所有的灵感与拯救源于其上一枚花瓣闪烁的光辉。影片用这样的开头,似乎暗示我们,“鲜花”比面包拥有更成熟的救赎力量。换句话说,不是别的,是我们的知识、道德和勇气给予我们从历史拯救的机会。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