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斯语课》:语言乌托邦的诞生与毁灭(2)

2023-04-24 来源:飞速影视
“波斯语”乌托邦悄然呼应着巴别塔传说。上帝为防止建造巴别塔,把人类打散为不同语言的存在。这样,不同语言族群相遇时,隔阂横亘在前面。人与人之间如何实现认知和沟通,则仰赖着翻译。翻译使交流可能。雷扎所做的翻译工作——将纳粹军官给出的德文词翻译成“波斯语”——最直接的一个结果是,取得了纳粹军官科赫(Kech)的信任,保住性命。同时他的翻译携带着更为触目惊心的效果,体现了影片的寓言性质。集中营的残酷现实逼迫那些名字失去所代表的生命维度,甚至消失。把它们“翻译”为“波斯语”,给每一个名字赋予意义,变成有意义的名词或动词。比如,雷扎对一个丢失的洋娃娃的名字(也一个小孩子的名字)Aviva,赋予的意义是“生命”。于是,有嘴巴在说“波斯语”时,这些人就在被不断地提及。
不过,就像许多人质疑的那样,影片中的“波斯语”经不起语言学意义上的检验。一门语言不仅有单词,还有语法的支撑。对于真正的波斯语来说,用阿拉伯字母和波斯字母拼写;基本上采用“主语-宾语-谓语”的词序;修饰语实际上在中心语之后;动词通过词尾的变化,体现人称、时态和与语气等语法范畴等等。影片中的“波斯语”教学的核心几乎仅限于名词和动词,语法则是德语的语法。也就是说,雷扎在虚构语言时不是以语言系统的角度,没有什么周全的考虑。他仅仅是不断补充名词和动词,搭建起一个基本世界的框架。这个世界以饮食、自然和朴素的事物为主,是科赫的乌托邦。

《波斯语课》:语言乌托邦的诞生与毁灭


《波斯语课》剧照
另一个主角科赫是这个语言乌托邦的中心支柱。科赫是一位纳粹上尉,他身上汇聚着充满吊诡的心理和感情。在人物功能上,他担任着戏剧动力推进者的角色。是他几次给予雷扎存活的机会,将其送入采石场又救回来,这让“波斯语”课继续进行。也是他从前往波兰集中营的队伍中把雷扎揪回来,更多死囚的名字有机会进入“波斯语”中。在这些关键时刻,这个德国军官是拯救者,“波斯语”创造工作的成全者。有时,观众甚至会觉得,整部电影的主角应该是这个既性情温和、又易暴怒的德国军官。他身上显露出某些纳粹的精神症候:对犹太人轻蔑背后深藏的恐惧。在欧洲近现代资本主义的迅猛发展中,犹太人发挥优势,在政治、经济和社会各方面获得了一次大解放。他们流动于世界各地,在许多方面展示出引人侧目的适应性和竞争性。犹太人的后来居上引发了当地人的反感,纳粹就是在这种犹太焦虑的氛围中登上历史舞台。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