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看!《范式与流派》万字笔记!(上)(13)

2023-04-24 来源:飞速影视
2、传播媒介提示的意见环境未必是社会意见分布状况的如实反映,而是一般社会成员对这种分布you处于“多元无知”状态。即,传播媒介具有“创造社会现实”的巨大力量。
理论评价:
优点:
1)是有限效果理论向强大效果理论转变的关键性研究
2)它把对舆论形成过程的考察从现象的描述引向了社会心理分析的领域,强调了社会心理机制在舆论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3)强调大众传播对舆论的强大影响,并正确地指出了这种影响来自于大众传播营造“意见环境”的巨大能力
4)把民意研究和大众传播研究结合在一起,把民意概念变成可以实证研究的客体
5)假说中对媒介的“赋予地位”功能、大众传播的公开性、普遍性、报道内容的类似行和累积性以及由此带来的选择性接触的困难性所作的分析,对重新评价大众传播的影响和效果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缺点:
1)过分强调害怕被孤立这一社会心理因素,而忽略其他导致社会行为的因素,入受众的个体特征及其与议题的关系等
2)没有考虑个人的人格差异,忽略了舆论的变化过程和“中坚分子”的作用
3)参考团体的重要性被忽略
4)多数意见压力的强弱受到社会传统、文化以及社会发展阶段等因素的制约
新时代下沉默螺旋的理论发展
网络空间中社会孤立的动机并没有消失;网络群体对个人的压力方式有所变化,强度有所减弱;从众心理动因依旧存在,从众现象依然普遍存在;尽管表现形式有所变化,但沉默的螺旋并没有从网际消失。
“反沉默的螺旋”
是一种与“沉默的螺旋”背反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公众是具有能动性的主体,能自我反思和自我分析,不会盲目地从众和趋同,很少被迫保持沉默来保护自己免受来自多数意见的攻击或意见气候的无形压迫,常常打破沉默。受众可以自由发表或支持“劣势”或“少数”意见,此种“劣势”或“少数”意见能被更多的网民接受,可能发展成为与“优势”或“多数”意见势均力敌甚至超越或改变“优势”或“多数”意见的情况,即少数人意见向多数人意见演变的机制。这种情况便表现为“反沉默的螺旋”模式。
第三人效果:
戴维森于1983年在《公共舆论季刊》上发表的论文《传播中的第三人效果》,论文中提出了第三人效果理论。该理论认为,人们倾向于夸大大众媒介对其他人态度行为的影响,而嘀咕自己所受到的影响。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