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哲思享|于洋洋:天台智者性具视角下的疾病观与除病论探析(5)

2023-04-24 来源:飞速影视
不过,虽需三圣俱请,但在智者看来,为众说咒治病的佛菩萨们(西方三圣)仅是毗舍离国民得以除病的外缘,真正的内因其实是众生以持咒念佛为机缘所唤醒的内心本具的性德智慧(即三德)。众生藉由三德智慧而具备了善用无明与爱见烦恼等“理毒”的自在力,从而才能以理慧来消伏“理毒”病恶,最终从无明爱见之病理中解脱。那么,佛菩萨说咒治病与众生的持咒念佛本身似乎是两件事,为何在众生与佛之间可以发生“感应道交”的作用呢?
对此,荆溪湛然在《十不二门》中解释说:
随机利他,事乃凭本,本谓一性具足自他……众生由理具三千故能感,诸佛由三千理满故能应。应遍机遍,欣赴不差。不然,岂能如镜现像?
佛菩萨为度众生而随众生机说咒治病,众生以持咒念佛而除病,众生与佛之间的“感应道交”是除病的事相,但湛然认为外在的事相总是以内在的“理本”为依据的,这个“理本”才是众生与佛之间能产生感应的内在依据或根本原因。在智者与湛然的表述中,这个“理本”就是“一性具足自他”,也就是智者在《摩诃止观》中所说的“一念三千”基础上衍生出的“性具三千”之义,简称则是“理具”或“性具”。陈英善亦认为:“所谓理具,即是指理性本具三千,若细分之,即是理具三千、性具三千,乃至心具三千等,皆依不同对象而赋予‘具’之名称”。因此,籍由知礼对众生与佛感应的解释可知,彼此之间能够产生“感应道交”的内在依据是“性具”;并且,亦是由于“性具”才从根本上消伏了“理毒”所现的“三障”恶病。
在《请观音经》中为众生说咒治病的是“佛菩萨”,众生通过持咒念佛开显出本具的三德智慧来除病,抛开信仰的层面不谈,在现实意义上,我们可以将佛菩萨视为无我的慈悲与无私的奉献精神的代表,代表着人们对人性之至善与光辉的向往,而众生则代表着无明下的烦恼业障与我执思维下的自我中心主义。因此,一方面十法界显示了不同的生命形态之间在事相上的差别;另一方面,十法界有情之精神性的差别也揭示出了不同生命形态之间的染净心性差别。因此,反观那些不顾个人安危去救治病患的人们,不由得会想到大乘佛教中无缘大慈与同体大悲之菩萨精神。而生活中我们亦常听到“医者菩萨心”这样的说法,因此,在以无我之精神救治他者的层面来理解,忘我地救死扶伤的那群人其实是以“无我”之慈悲精神在践行着世间的菩萨行。那么,又是什么样的内在力量在支撑着这群人忘我地救治他者、践行世间菩萨行呢?
按照智者的理解,除了出于基本的职业责任或职业道德外,之所以会有人愿意全力以赴地去帮助乃至救治病人,从根本上来说还是由于“性具”。下文则对性具的义涵及其在救治现实上的应用展开说明。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