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子仁新片《致命感应》:恐怖与否从来不是恐怖片的题中之义(3)

2023-04-24 来源:飞速影视
简单粗暴地说,恐怖片就是电影行业的一条底裤:不太体面,但能在种种危机关头挽救制片方、影院和整个产业下层的生命力,有时还能获得“内裤外穿”的机遇。
电影刚诞生的20世纪初,人们就开始利用简陋的特效制造幻象,遍布全球都市的五分钱一部的“镍币影院”(Nickelodeon)中放映着十几分钟长、特效像天线宝宝和托马斯小火车的神怪片,给放工的移民劳工提供廉价刺激。随着好莱坞电影工业逐步成型,《一个国家的诞生》这种华丽的故事长片击垮了镍币影业,却紧接着陷入了1930年代的大萧条。好莱坞制片方为了刺激平民消费,也为了平衡大片的回本风险,改造了此前存在的双片制(double bill)[2],一次捆绑放映两部影片,A片是宏大典雅,而受到海斯法典严格伦理限制的大制作,以中上层阶级为目标观众,制片方票房分成;B片则受伦理法典限制少,用暴力、色情、恐怖、歌舞等所有方式把观众留在电影院,每部以7-8万元买断。
售价决定了B级片成本的上限,很多只能用大片剩下的背景、空闲的人员见缝插针地完成。条件简陋,但“救活电影院”却实在是很高的期待,B级片制作者不得不反复尝试恰到好处的暴力/色情配方,同时加入让观众被“这一部”吸引的奇特主题和悬念,科幻、恐怖、谋杀、怪力乱神成了上佳选择。1931年的《德古拉》、《弗兰肯斯坦》用充满哥特魅力的油头吸血鬼和硕大天真的科学怪人拯救了环球影业,1933年用片场边角料紧急炮制的《金刚》盘活了雷电华,也正式开启了商业恐怖片时代。经济危机后期,B级片几乎取代了A级位置,而风格上绮丽大于恐怖,因为它承担着捕获更多观众的责任,而生活在真实恐怖中的观众不希望观影体验过于暗淡凄惨。今天的影评人从德古拉的大垫肩中看到了优美的张力,但在萧条时代恐怖片导演并没有自由追求艺术的特权,我们看到的更多是产业条件、观众期待和导演意图艰难调和的产物。
尽管双片制的影响延续到1990年代,但二战后真正的双片制消失了,界限的打破和走进千家万户的电视机的冲击导致了主流电影的B级化,或者部分B级电影的主流化。恐怖片开始用上了大师配置,镜头语言考究而风格化,走精神分析/心理恐怖路线。如如希区柯克的《惊魂记》、《群鸟》,波兰斯基的《罗斯玛丽的婴儿》,罗梅罗的《活死人之夜》等,不仅有高排片率,还为导演和编剧带来了奥斯卡。

温子仁新片《致命感应》:恐怖与否从来不是恐怖片的题中之义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