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西方哲学新编》第七章分析哲学的发展2日常语言分析哲学(6)

2023-04-24 来源:飞速影视
在《真理》一文中,斯特劳森提出了“执行式的真理论”。他的用意是要说明真理不是一种逻辑力量。当人们说某一句子是真的时,他们在执行“同意”、“接受”、“承认”或“担保”行为;当说它是假的时,执行表示相反态度的行为。陈述的句子是宣布真假的理由,宣布真假是执行某一行动,并不是描述事实,传递信息,因为它并没有给陈述增加新的内容。但是,斯特劳森没有看到,“真”不等于“同意”。比如,一个人说“我同意张三的陈述,不过对那个情况不了解”,这可以说得通;但如果说“张三陈述是真的,不过我对那个情况不了解”,那就说不通了。究其原因,那是因为“同意”只表示一种相信的态度,而真理包含比相信更多的信息内容。斯特劳森把真理等同于同意的态度,显然不够周全。
描述性的形而上学
在《个体》一书中,斯特劳森致力于建立“描述性的形而上学”。他要说明的问题是:什么是我们实际的思维结构以及这个结构的惟一性。描述性的形而上学不同于传统的形而上学之处在于,后者编造不同于我们实际的思维结构的其他思维结构,并以此来修正实际思维结构,可称之为“修正性的形而上学”。描述性的形而上学通过语言用法的描述揭示我们实际的思维结构。实际思维结构就是思考我们自己和周围世界的方式,是我们正在使用的概念的系统。任何概念系统的基础都是一种基本的殊相,它是公共的、可观察的、在时空中存在的个别东西,包括个别物体和个别的人,统称“个体”。只有个体才满足了确定可知的条件,识别一个个体只需凭借自身。识别其他殊相,如个别事件、过程、感觉印象、 精神状态、影像,则需要凭借基本殊相。殊相和共相的区别可由命题主谓词的差别来说明:
主词是对殊相的表达,它预先假设了殊相所指对象的存在,但进一步识别构成殊相的经验事实;谓词表达共相,识别共相不涉及经验事实,只需理解谓词的意义。
思维结构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各概念可以识别;它们之间必须前后一致,不能互相矛盾。只有实际的思维结构符合这两个条件,其他编造出来的结构,如以特殊的感觉印象为基本单元的结构和以单子为基本单元的结构,都不能符合这些条件。由此,我们实际的思维结构是唯一的。
在完成《个体》一书时,斯特劳森意识到他在做类似康德的工作。在《意义的范围》一书中,他审视了《纯粹理性批判》,发现这本书是两种互相交叉的学说的混合物。一是关于经验的必然、普遍结构的学说;第二种学说认为我们的思维结构只是其他可能的思维结构的一种,以此否认物自体的可知性。斯特劳森认为第一种学说是正确的,第二种既是错误的,也是不必要的。在最近的《怀疑论和自然主义》一书中,斯特劳森站在自然主义的立场上,再次为实际的思维方式辩护。他指出,我们只能按照实际思维方式来认识,这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怀疑论和修正的形而上学是反对自然主义的两个极端,人只能顺乎自然,而不能反对自然。他把自然等同于实际的立场,与黑格尔关于“存在的都是合理的,合理的都是存在的”的论断如出一辙,表现出日常语言分析哲学的保守的一面。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